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瓜子飘香

2008-12-16 00:00:00    作者:姜文定    来源:今日高邮

“噼啪、噼啪……”,六十年代一个大年初一的清晨,我被一阵阵鞭炮声惊醒了,赶快先伸手到枕边,摸到了压岁钱的红包、水果糖、云片糕,我会心地笑了。立即起床,穿上放在床头的妈妈昨晚亲手缝制的一套蓝色咔叽新装,左看右看心满意足。大人房门关着,我轻手轻脚走向老爷柜上的青花瓷罐,罐内的瓜子还是热的,那是妈妈深夜刚炒的。抓一把葵花籽放在右口袋里,抓一把蚕豆放在左口袋,花生、爆米花把上衣、裤子口袋装得满满的,径直去文化站与同学相会。街头上,做糖人的,吹棉花糖的,打红蛋的;广场上,踩高跷的,打腰鼓的,跳狮子的,玩荡湖船的,古镇春意盎然,喜气洋洋,鞭炮声响彻天空,红纸屑从空中飘落下来,大街上像是铺上了红地毯。

那几年春节初一,我们几个同学都会集中在一起,进行我们特有的文化活动方式——评点各家各户的门对子(即春联)。小龚、大马等几个“小学究”走街串巷,一边吃着瓜子,瓜子壳跟着我们后面走,一边挨着看这家、那家的门对子。春联的内容如何,诗意如何,字写得好丑,是谁写的,是隶书还是行书,书法水平如何,我们一一地评论一番。小龚家大门上的对联是用红广告色在厚厚的白纸上刷好后,再用上好墨汁写成的,底色鲜红厚重,墨迹发亮,在古镇上千对春联中独树一“副”。几十年过去了,那红色的春联至今还浮现眼前。一条条街巷,一副副春联,瓜子吃完了,大家的口袋都是空空的。几百副春联读完了,我们好似读了一本厚厚的书。大年初二、初三过去了,家里的瓜子也吃得差不多了,那青花瓷罐我妈只好藏起来,我到处找,找到便是一把一把地把瓜子往口袋里装,慌慌张张把瓜子撒满一地。

那个年代,没有“麦当劳”、“肯德基”,我们有瓜子吃,便是天上人间了。一次,在中街小龚家的院子里,小龚、大马和我三人围坐在小桌旁,各平分得一摊瓜子,进行吃瓜子比赛,我得了第一,因为我只把瓜子壳吐掉,瓜仁含在嘴里,哈哈,我喜欢吃瓜子。每次到离镇五里路的川青供销社看爸爸,我便会在镇上那总是驼着腰、在小孩中知名度最高的卖瓜子的陆本章爷爷那里买一分钱瓜子,一分钱一勺子。跑五里路很远很枯燥只有瓜子伴我行,瓜子捧在手上,跑几步吃一颗瓜子,走一道弯吃两颗瓜子,过一座桥,吃三颗瓜子,到了供销社瓜子也正好吃完了,我也见到了站在柜台里正朝着我微笑的父亲。

那个年代的夏天,番瓜是我们家的一道常菜。吸引我们眼球的不是番瓜,而是番瓜子,白天妈妈把瓜子洗净晒干,晚上就放在锅里炒,黄黄的瓜子壳泛着金光,瓜子仁又鲜又香,一边乘凉一边嗑瓜子,快活似神仙。爸爸在农村工作,总是带回又大又甜的西瓜,西瓜子是我们锁定的目标。西瓜子小,有许多人不会吃,我吐的瓜子壳是整的,吃的瓜子仁是全的。我们家从妈开始就喜欢吃瓜子,妈做一天缝纫下来,总喜欢先嗑几颗瓜子。我们弟兄姊妹抽烟好酒的不多,喜欢瓜子的多,逢年过节,家里大事小事碰头,总是瓜子向前,这边谈新女婿,那边谈娶媳妇,瓜子一嗑,全家乐融融。

如今,我们三口之家备有各种瓜子,备有各样口味的瓜子,一种吃完了,会到超市补上,看电视吃瓜子悠哉悠哉,我也会在办公室里放一些瓜子,特别构思一件作品,策划一个活动,决策一些事情总欢喜边嗑瓜子,边沉思,瓜子出智慧,出灵感、出创意。一些朋友接待我都会事先准备三四样瓜子,相约一起看晚会,总有朋友记住带瓜子,边听扬剧或者淮剧边嗑瓜子,才能听出门道,进入戏境,朋友大凡也记得我的“名言”:送我烟酒不如送我瓜子。我吃瓜子时吐出的瓜子壳会沾在一起挂在嘴边,那是一种技巧,有时吃瓜子吐得整个上衣都是瓜子壳,那是一种放松,那才叫吃瓜子。吃瓜子,加上一杯清茶,一段《枉凝眉》,会是瓜子不醉人,人自醉,你会神思飘忽,云里雾里,你会看到绿水青山,会有鸟语花香。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