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14 00:00:00 作者:蒙龙 来源:今日高邮
我读书读报,抑或浏览网上新闻,有一个习惯,喜欢将一些自以为重要或有趣的内容用小卡片摘录下来,读书既杂,阅读既广,摘录的内容也必然丰富多彩。过一段时间,翻开那些小小的纸片,一张张地读过,仿佛与作者对话,咀嚼其义,启发尤深。那些薄薄的纸片,已非普通之纸,有思想有灵性,一再揣摩,妙不可言。
最近的一个周日,打开几月前摘录的纸片,盖数十张,用一个上午阅读分类,有两张摘录的是家庭教育的内容,竟与我近期思考之“坑爹与爹坑”问题暗合,喜不自禁,抄录于次,以与诸君共赏析。
其一曰:父母想毁掉一个孩子,最有效的办法,不是苛待,而是溺爱。
此话有点刺耳,也不能为大多数父母接受,哪一个父母不想成就孩子,而想毁掉一个孩子呢?
是的,凡父母无不希望子女成龙成凤。主观愿望都是如此,但实现愿望的措施和路径却大有不同,所以效果也迥异。
大学问家胡适很小的时候就没了父亲,由寡母抚养成人。在胡适开蒙以后,其母每天一早就将他叫醒,然后,对他头天言语行动上的不足,一一给予指正,再帮他穿衣,送他去上学。正是这样的“苛待”,使胡适早早地懂得为人处事,懂得读书为学,及至漂洋过海也不越雷池半步,最终成为现代文化史上高山仰止的人物。
胡母之所为无非是期望儿子懂道理有出息。其他父母的愿望与胡母没有不同,只是在教育上存有悬殊。
有的父母以为自己年轻时忙于工作,对子女关心照顾不够,觉得亏欠子女,于是,物质上最大限度地满足,日常教育也往往大而化之。还有的父母认为,现在都是一个孩子,只要学习好,其它方面就算了,品行教育丢之一边。谁知小孩是一块橡皮泥,你不捏,任其日晒雨露,当然不成样子。小孩也是一匹小马驹,你不上笼头,不加训导,他就会撒腿四奔,不知所之。
最近出现的一些因小孩违法乱纪而连累父母的案件,人们称之为“坑爹”,意即父母被子女坑了。我不以为然,我以为这些孩子是被父母坑了,而谓之为“爹坑”。我这话是有依据的,据报道近来一名人的儿子犯罪,不是偶然的,小学的时候就与同学打架。他的父母当时有没有教育、如何教育,未见所以。
“苛待”固然不好,“棒打”也未必能出“孝子”,但溺爱无异于将小孩的头摁在水里,不死才怪。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早期教育比学校教育来得更重要,影响也更加深刻,因此古人说“子不教、父之过”。有一位教育学家说过,从子女身上可以看到父母的影子。
那么,父母到底如何教育子女呢?
第二张卡片上的内容告诉我们:为人父母有四项基本原则,一是不占有原则,二是规矩和爱相结合的原则,三是情商先于智商的原则,四是共同成长的原则。
四项原则的大意一目了然,只是“情商”略需解释。“情商”于1995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提出。戈尔曼认为:情商是一个人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生活各个层面和人生未来的品质要素,是指人对自己的情绪的控制管理能力和在社会上的人际交往能力。戈尔曼教授经过调查,得出结论:一个人的成功至少百分之七十归功于情商,不到百分之三十归于智商。很显然,在一个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四项原则虽是从正面加之总结,示人以教育子女之道,实际上揭示了当今父母在教育子女上存在的问题。有的父母以为子女是自己生的养的,于是全盘把握,越俎代庖,不给子女以自主权;有的父母要么严而无当,管理太死,要么放任自流,纵容有加;有的父母不是首先教给子女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主生活的能力,而是忙着让子女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在父母的鞭子下小孩像只转动不息的陀螺;还有的家长自以为自己比子女高明,动辄指手划脚,缺乏双向交流。如此种种都使教育子女步入了误区,而使愿望与实效南辕北辙。
任何一门科学理论或一条成功经验无不是对实践的分析总结,反过来指导推动实践,四项原则也不例外。正是有的家长充分占有了子女,所以才提出“不占有原则”,其它三条原则类推可得。
教育子女是一门大学问,是谓之家学或家教。从古到今,多少杰出的人物都得益于严格有范的家教,也因此有众多父母因家教成功而名垂青史。孟子的母亲三迁住宅而教子,欧阳修的母亲以荻为笔教子,陶侃的母亲不食馈鱼教子,都成为千古不衰的佳话。曾国藩也因教子有方而为人称道,一部曾氏家书久传不绝。
家庭教育有规律可循,但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时而异,因人而异。不过,有一点是共同的,也是首要的,那就是欲子女成才必先教其成人。
有人势必要问,你摘录的这些东西出处何在。这是我的疏忽,未标明来自哪里,为何人所言。但如钱钟书所说,吃蛋不必究其何鸡所产。如果诸君认为以上两张纸片上的内容言之有理,读之有所教益,又何必责其乃大家名人所说,还是出自无名小卒之手呢?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