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08 00:00:00 作者:郭徐飞 来源:今日高邮
说到焦、百二巷,现在年纪在六十岁以上的高邮城人,也就是说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上半叶时的老幼妇孺,都知道是指高邮城里焦家巷和百岁巷的统称,也就可以说是泛指那一块地区,即现在中山路以东,东后街以西,长生沟以北和玉带河以南的方圆范围。焦、百二巷这块地方,是高邮自南宋、元代至明清以来那段时间里,较早建成的民居规模群落。据有史记载以来,高邮建置治所所在地——高邮城,是从原始农耕地块向城镇初始化转变,从古老农业经济向手工业作坊和商业、服务业多元化社会经济结构转变进程中,自然发展的必然产物。焦、百二巷民居群的建成、发展和兴旺,至今已有五百年左右的历史,是高邮城镇化进程的初始历史标记,在当时的高邮城乡和周边邻县有相当的名气,用现代人们的新鲜词汇来解析,是彼时高邮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焦、百二巷之所以能成为那时百姓聚居处所,实在是因为这块地方,具备有当时适宜人们基本生活空间的四个要素。那就是:第一,保障平安。八百多年前,正值南宋、金元、明初战事频繁之际,高邮及其周边地区,兵乱、匪患连年,民心甚恐。自南宋淳熙十二年(1165年)高邮在土城上加筑了城楼,明洪武元年(1365年)知州黄克明建州署,并在城外用砖加固城墙,使这块城中腹地,基本上免除了兵匪骚扰,民众吃了平安定心丸。第二,生存水源。早在北宋太祖开定四年(971年)时高邮就已筑就了土城,虽地居湖、河之滨,然城里并无活水。还是南宋淳熙十二年高邮城开通了南北水门和中市河即现在的穿心河,引运河水穿城而过,更引市河水东流挖就南、北濯衣河,就是现在的长生沟和玉带河。焦、百二巷地处市河以东和南、北濯衣河之间,使这块地方有了人们必需的饮用水源,解决了基本生存条件。第三,生态怡然。处于社会活动基本封闭状态下,彼时邮城新生代的城市居民,有来自乡间地主,有弃农经商发家的财主,有官绅后裔,有书香人家子弟等,他们仍眷念着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风光环境的怡静,这块地方最为合适。第四,起居方便。焦、百二巷地理位置处于城镇腹部,西有南北大街,即现在的中山路,北有衙署大街,即现在的府前街。街上有治所衙署,圣宫官学,商铺粮店,茶肆酒楼,澡堂客栈,给百姓生活提供了求学、购物、出行、休闲等各种需求方便。因而这里成了当时择地安居之首选所在。
焦、百二巷当时是有钱人家聚居的规模群落。人们都说这里是块风水宝地,老人们把焦家巷叫做“金落第”,百岁巷叫做“银落第”,意思是这里能生财纳福,故而地价金贵,所以那些财主大户、富商巨贾、乡间地主、官眷仕绅,竟相争先攀比来这里置地建宅,少则建有两三进,多则建上四五进,更有连建六七进的深宅大院。据家住东营巷的盛、何二位老先生忆述,焦家巷有个名叫王鸿藻的大地主,人称“王二老爷”,他家大门朝南在焦家巷,后门在北面玉带河边,前后南北长达六十丈左右。1947至1948年国民党时期所测绘的《中山镇地籍原图》显示,当时焦家巷北侧东边半段,都是王姓族系宅院。在百岁巷也有一个姓王的地主,浑号叫“王小如意子”,这大概是人们对他宽厚为人的褒称。他家门朝南对百岁巷,后门则在焦家巷,前后占地七十丈左右,可见富者在此建房造第之规模。盛、何二位老先生还告诉笔者,他们孩提时期亲眼所见,在焦家巷东、西两端进出口处,都建造有高大的木栅栏大门,朝启夕闭,夜间还有人巡更守夜,以防匪贼、火烛,可见此处聚居者的富有。
焦、百二巷是明清民居建筑典型的城镇街坊。这里的民房建造,是中国建筑史在高邮城镇化建设进程的阶段性体现,造型、结构、用料、技巧、布局等都有浓厚的明清风格标志。大约起始于明代中期,直至清末、民初,此处民居建筑群已具相当规模,形成颇有气势的街坊,虽然早已时过境迁,然历史遗存犹在。明洪武二十六年(1397年)定律:“凡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因此,现在所看到的绝大多数民宅,都是三间一进或三间一厢、三间两厢,也多为五架梁屋架。房屋都是砖木结构,墙体、屋面为青砖、灰瓦,砖墙三顺一丁砌筑,不用石灰外粉,俗称青水墙,屋面盖灰瓦,脊瓦封顶,砖瓦都是用里下河细粘土烧制而成,无沙粒疙瘩和空洞,密实度好,不易渗漏。屋架是用优质杉木或楠木,径圆挺直,不易变形而耐腐蚀,柱、梁、檀、椽、节、榫连接支撑,牢固无隙,可以整体抬起移位。厅室南向装格扇门和方格窗,房门是对开木门,门窗格扇均可拆卸,客厅与房间多以木板隔间。宅院布局均为南向,每三间为一单独庭院,一家数进房屋者,均以堂屋中间为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排列,一般在东山墙东侧有砖铺巷道连接各独立庭院进出。最为考究的是大门砌筑技巧精细,有的至今尚保留较为完好。
世纪沉浮,古巷老宅,尽显历史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