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08 00:00:00 作者:朱延庆 来源:今日高邮
在江淮方言中,“打发”有一种特殊的用法。
老何的侄子明天要结婚了,对象是本村的姑娘。老何当然要出人情。现在农村的人情真多啊!结婚、过生日、生小孩、迁新居、开学、开业、生病、出院、办丧事等等都要出人情。“人情逼似债,锅顶头上卖”。不管怎样,人情是要出的,人情人情,人之常情,人之情面、情意也。以前每份人情50元,现在起码100元,老何这次要出200元。晚上,老何夫妻俩、儿子夫妻俩及孙子全家就到侄子家吃“暖房酒”。第二天要吃一天,到第三天吃过中饭才打散,这是当地若干年的风俗。
老何去侄子家吃酒时,见到新娘要打发,起码100元,老何事先用红纸包好,第一次见到新娘就要送给她,新娘很礼貌地收下,同时鞠躬:“谢谢三爷。”
“打发”有讲究,只有长辈才有资格打发新娘,平辈的亲戚朋友是没有资格的,他们只是送人情。新郎、新娘家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伯父母、姑父母、舅父母、叔父母等都可以而且应当、必须打发,否则就有失长辈的身份。有时打发的人年龄比新郎、新娘小得多,但却是他们的父辈、甚至是祖辈,也必须打发。老何东边的沈庄曾经闹过一个笑话,一个男青年结婚,新娘的一班高中同学纷纷来祝贺,酒过三巡,有一位同学闹着要打发新娘,别人说他酒喝多了,脑子进水了,他怎么有资格打发新娘,他大声说:“我是新娘父亲的叔祖父。”论起辈份来,确实是,别人服了。
现在农村还流行一个风俗,同新郎、新娘平辈的人也可以打发,为讨吉兆,以新郎新娘未来孩子的身份称他们为长辈。
打发新娘的“打发”是赏赐、赠送的意思。
又有一种“打发”。A刚当上某局的局长,远亲近邻都知道了,有的登门、有的打电话来祝贺。某日一位不常交往的堂房叔父到县政府来见他。他知道此人生活很困窘,不想见,不能见,于是他请一位秘书去接待,可那堂叔高低不肯离开,在中午下班时也不走。秘书按照局长旨意请那堂叔吃了饭,又给了些钱,好不容易把他打发走。这“打发”是使人离去,有应付、对付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