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中医刘品

2008-12-01 00:00:00    作者:刘艺谋    来源:今日高邮

一位下颌骨脱臼的患者,上门求治来了。父亲跟他接呱,问他,怎么成了一个“斜头派”?一边让他坐在椅子上,用热毛巾焐在患部,又让助手在椅后稳住患者头部之后,巧运双手,只听“咯笃”一声,患者恢复了常态。父亲取笑他:还是“斜头派”好,即使满大街是人,一眼就能找到。患者不觉莞尔,立即觉得颌骨舒适不疼了。

一位康复者上门来打招呼了。老农模样的人,摸出两包劣质香烟,客气得不得了,仿佛送了重礼似的。听他与父亲拉扯,“中暑”病症已完治,就按父亲的偏方:面南向阳的七杈扁豆叶,一杈三片,共二十一片。采摘扁豆叶者必须北向而立。回家后稍洗一下,不揉烂,再切三块姜片,入锅煮沸,待其微凉,把汁水喝下。患者当时就不再恶心得呕吐了,三四个时辰后就想端碗吃饭,跟没病时一样。临出门前,老农被父亲逼着带回了一包香烟,千恩万谢的他,还在不住地责怪他儿子才喝了几天墨水,对“北向而立”和“不经妇人手”之类的医嘱,不当回事,真是没见过天。

父亲是个中医,对朱砂茯苓、当归大黄之类,再熟悉不过了。因为技艺出于祖传 ,对症下药的传统禁忌,他一生也没有作过变革,我知道其中有不少是没有道理的迷信,父亲大概是为了恪守他心目中的仁术,为此吃了不少亏。

因为出生背景不好,父亲在“文革”中受尽磨难。他戴着标志屈辱身份的白袖章,一边治病救人,要忍受少数患者不近情理的无端指责,一边还被单位领导和革命群众批斗。父亲对他的境遇好像也不太介意。他曾批斗后在回家的途中,顺带买了一瓶白酒,到家就着粗陋的菜肴,一醉方休。

父亲常被镇卫生院派到村组工作,有时也到大型水利工地上做工地医生。对此,少年气盛的我常常愤愤不平,认为父亲听人支使软弱可欺。父亲却不这么看。“你不知道,多自由啊,还有口粮补贴。”父亲总对我说,“凡事要往好处想,困窘处拖一拖就过去了。”

作为医生,父亲坐诊或出诊,从无拖沓作风,加之他为人随和,找他治病的人很多,他到哪里,哪里就坐满了病人,成了临时诊室。父亲与患者聊天,谈笑风生,常常引得患者开怀大笑。父亲对病人望闻问切,细致入微,总能使患者如沐春风,内心踏实。我知道正是父亲妙手回春,使他的诊室里阴霾顿扫,四季如春。

一九九七年,父亲因为中风左侧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从此以后,他在病榻上生活了十年,一直到他去世。养病期间,思维能力尚健的父亲,与人交际仍是笑口常开。经过努力,他尝试着用健康的右手为左邻右舍量血压,还能帮助病人开方下药。父亲从未感到寂寞,更未觉得自己是一个病人。许多人都来找他聊天,咨询保健知识,十年间的每一天里,父亲几乎都坐在床边同样的位置上。他定格的形象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里,以至于父亲去世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一跨进家门,都会下意识地看一看厢房,好像父亲仍然活着。

父亲姓刘,单讳一个品字,生于一九二九年三月十日,卒于二OO六年七月四日,享年七十八岁。他十六岁开始行医,尽心尽职。一九八六年,江苏省卫生厅颁发证书,表彰父亲从事中医事业的成绩,父亲将证书放在屋里醒目处,在来访者的夸奖声中,常常露出孩子般的笑容。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