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25 00:00:00 作者:郭徐飞 来源:今日高邮
南濯衣河,北濯衣河,现在叫作长生沟和玉带河。老早是高邮城里两条东西向的城河,面宽水深清澈透底,由于时代变迁等诸多原因,这两条河已面目皆非,淤塞成又窄又浅的水沟,虽不能叫作污水沟或臭水沟,然而叫作脏水沟并不为过。你不要小看这两条河,它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可是南、北濯衣河这个名字,在高邮的老居民中很是陌生,鲜为人知,人们只能在《高邮州志》的字里行间,寻觅到它的芳名墨迹。现在的高邮人就更不知道它的来龙去脉,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个名字。
南、北濯衣河源远流长。它的开挖建成,充分展示着前人的聪明智慧。公元1165年,也就是南宋淳熙十二年,邮城开通了南、北水门,引运河水入南水关穿城北流,时称中市河,现在叫穿心河,并在南市桥(现南石桥)和小市桥(现小桥)两处过南北大街(现中山路)引中市河东水流,挖就南、北濯衣河,这是在富有前瞻性规划理念引导下实施的初始城镇化重要基础设施工程,极大地优化了城里的宜居环境,尤其是在南、北濯衣河环绕范围内,这里成了块风水宝地,吸引了众多百姓纷纷来此置地建宅。一是以焦家巷、百岁巷为主体的民居街坊群,虽经历了六七百年的风风雨雨,青砖小瓦、木质结构的老宅,仍随处可见。二是两条河上砖石混建的拱形高架人行桥,有小桥、南石桥、长生桥、得胜桥、虹桥、察院桥六座,桥面呈踏步形,两旁有耳墙护栏,桥洞为青砖发券半圆形,现在桥址均在,不过拱形桥面都已不见踪影,只能看到两三座残缺的发券桥洞遗迹。在东后街,原来有两座清代建树的百岁牌坊和贞节牌坊,东后街北段的百岁牌坊已全部拆除干净,介于东营巷以南、焦家巷以北的贞节牌坊,上端匾坊已拆除,剩下两边的高大石柱,依立在民宅墙边,在其西侧的一根柱石的下方,保存着雕刻有图案的石鼓。此外,这里还有六座寺院庵堂,均系明、清时期扩建、新建的,现在已全部拆除。
南、北濯衣河拓展了邮城的水文化领域。南宋婉约派词人秦观曾写道:“吾乡如覆盂。”然而,就是这座滨临湖、河之下的高邮城,自北宋太祖开宝四年(公元971年)知州高凝佑构筑土城以后,在近二百年左右的时间里,城里却无活水饮用、润地。南、北濯衣河的建成,改变了城里缺水的拙势,水文化得以延伸发展,其时河面宽大约两丈,水深过腰,水质清澈透底,细缓东流,由此而衍生:1、河里流水,河上架桥,河边居家,彰显着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典雅景色。2、保障居民饮用水源,为满足人们最基本生存提供了必备条件。这两条河既拓展了民众家庭饮食文化多样化空间,又给老少幼妇群体提供了岸旁垂钓、河边濯足、提水洗涤、水里嬉戏等多种享用。3、植树、埋藕、种粮、育菜尽受其滋润,给尚未被城镇化开发建设的地块施以浇灌之便利。柳絮飞舞,菜花飘香,鲜荷艳丽,稻花飞扬,好一派田园风光。4、因水成就的彼时新始服务行业,应运而生。与水有直接关系的三个行当,一是澡堂子,给老百姓解决了在家洗澡身体不能舒展和冬季冷凉之难,四德泉浴室就建成北濯衣河南侧大街上,对面还有中市河,便于就近取水;二是老虎灶,又叫茶水炉子,有了河水,得以烧开水供居民冲水茗茶之需;三是送水族,这个行当得多写几句,这是一个特殊性的过渡行业,澡堂、老虎灶烧水以及居民家用饮水,都靠取于河水,这就衍生出挑水一族。这族人群中,有菜农闲里兼作,有近郊农民农闲卖力气挣钱,也有家寒无钱打理买卖生意的壮汉,他们靠肩挑、车拉给澡堂、茶水炉子以包月方式送水,给居家则是固定包挑或零担送水,以担计价,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逐步消失,现在五十岁以下的中年人,也已经记不起高邮城曾经有过这个行业。
南、北濯衣河地域范围内,明、清和民国前期,这里宗教文化甚为兴盛。佛、道两教的寺庙庵堂宫祠共有六座,僧尼多有百余人,信教者甚众。水文化和宗教文化在此交相辉映,在涓涓流水清音中,僧尼信徒伴随着木鱼笃笃、磬声铮铮而轻诵经文,酷似一曲古色古香优雅别致的交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