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魏源与高邮

2008-11-25 00:00:00    作者:姚维儒    来源:今日高邮

中国近代史学史上第一部较为详尽、较为系统的世界史地著作——《海国图志》,于清咸丰二年(1852)刊于高邮。作者魏源(1794--1857),原名远达,字默然,又字汉士。湖南邵阳人,清代著名爱国思想家、政治家、历史学家、文学家,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授内阁中书。历江苏东台、兴化知县。升盐运海州分司运判。咸丰元年至三年春,官至高邮知州。

魏源幼年,家道中落,生活困难,发奋求学。其父魏邦鲁由监生捐为巡校后,魏源即伴母、妻及全家来江苏父亲任所,再也没有回过家乡。

道光二年(1822),魏源中举后,先后在贺长龄、陶澍幕中度过14年幕府生涯。道光十三年至十四年,常至江苏巡抚林则徐处阅卷和处理一些事务。在此期间,他的经世之才得到充分发挥,以改革漕政、盐务、河工、币制而闻名一时。

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魏源在扬州密切注视着林则徐在广州的禁烟活动,既为挚友担心,更为国家忧虑,并于秋天赴宁波军营参与审讯英俘安宝德,写成《英吉利小记》。道光二十一年六月,被革职而遣戍新疆的林则徐北上,魏源特地赶到镇江迎接,当晚连榻畅叙情怀。林则徐向其介绍了广州禁烟和抗战的全部过程,将自已多年收集的材料和《四洲志》初稿委托其代为整理出版,并推荐其赴浙江定海入钦差大臣裕谦军幕,二人遂成永诀。

道光二十五年,魏源中进士,秋天奉旨任扬州府东台知县。二十六年四月,母逝离官居忧。不久,先后入江苏巡抚李星沅、两江总督陆建瀛幕。二十九年六月任兴化知县。兴化为里下河极洼之地,临近高邮、洪泽二湖。由于官场腐败,河臣河工贪污河费,不事修堤,致使大水之年河湖堤防经常溃决,洪涝灾害频发。是年四至六月,大雨连旬,洪水暴发,河员催开高邮运堤五坝,下河农民怨声载道,5万农民集结河堤保坝。魏源到任第四天,即亲赴高邮各坝,组织抗洪,阻止启坝。又恐自己位卑力单不能胜河督,乃亲赴两江总督陆建瀛处击鼓撞钟,请陆坐镇坝次,河臣才不敢妄动。在风雨飘摇中,魏源打破县境界限,指挥七县农民挑土护堤。当时西风大作,倾盆大雨下了两昼夜,湖浪汹涌,高邮堤段将要溃决,河臣要开坝,魏源伏在堤上痛哭,愿以身殉职。百姓见了深受感动,不要挑土费,奋力抢险,傍晚时分风雨停息,渡过险关,保住堤坝。当年秋收获得大丰收,农民称为“魏公稻”。

原先,高邮于东堤之外,曾筑两堤以捍秋汛,但年久失修,并渐失其址,魏源亲访旧址,请求重建。得到拨款批准后,陆建瀛命魏源离开兴化总督运河两堤工程。两堤竣工后,运河防洪得到双重保障。里下河人民撰联写词颂扬魏源,并准备集资为魏源建生祠。魏源得知后严令制止。

道光三十年,魏源任淮北海州分司盐运运判,其督各场官,严稽扫晒,杜绝偷漏,严查私盐,当年的税收就超额。以二十余万两接济淮南,且筹银二十多万两为高宝(运河)两堤修建之用。此举受到道光皇帝嘉奖,议叙得旨补缺,后以同知直隶州即用,咸丰元年(1851)补授高邮州知州。

魏源任高邮知州时,适逢太平军反清起义。太平军攻克扬州后,他组织团练,加强巡防,并擒斩百余清军溃兵,严处西太平庄“不法”分子,确保了境内安宁。然魏源因得罪钦差大臣琦善、杨以增等,以没有绕道递送军报而奏劾革职。

魏源在鸦片战争时,作为裕谦的幕僚,亲自参与战事。他看到了西方的“船坚炮利”是敌人所以致胜的原因。他认为,要战胜强敌,就必须了解“夷情”,习其“长技”,知彼知己。他开始运用林则徐《四州志》等有关材料,编撰《海国图志》。在扬州写成《海国图志》五十卷本,并作序;又于咸丰二年在高邮完成《海国图志》百卷本,并作序。魏源在编撰时,参考征引了中外古今各类著作,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均为之前此类有关世界史地著作所不及。《海国图志》作为中国近代“国人谈瀛海故实者之开山”,在世界史地研究方面有着多方面的成就。

魏源学说影响思想界最大者,莫过于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师夷”思想。梁启超说:“治域外地理者,(魏)源实为先驱。”魏源在倡导“师夷”时强调:“中国智慧无所不有。”并断言:不久的将来,中国定会出现“风气日开,智慧日开,方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的新局面。他这种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我们改革开放的今天,也是值得借鉴和继承的。

魏源晚年,继续在高邮整理《书古微》、《净土四经》等著作;后因太平军再次攻克扬州,处于矛盾心情的魏源感到在高邮一带无法再住,就移住杭州僧舍。整天“闭目澄心,危坐如山,客至亦不纳。即门生至戚,接二三语,便寂对若忘”,直至咸丰七年三月初一病殁,带着对净土极乐世界的美好向往而去。魏源一生给中华民族留下了700万字的宝贵著述,也给高邮人民带来了福祉和巨大的精神财富。同治十一年(1872),魏源入祀高邮名宦祠。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