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11 00:00:00 作者:黄士民 来源:今日高邮
一代电影大师谢晋走了,在追忆他卓越艺术成就的时候,我最先想到了《芙蓉镇》。很多年前,是带着一种期盼,怀着一份虔诚去看谢导的《芙蓉镇》的。那时候觉得谢导把这个小镇上发生的故事诠释得既轻松又沉重。觉得轻松,是秦书田式的幽默和睿智深入我的心田;说它沉重,是胡玉音这个凭借自己双手创造财富,凭着一颗真心去恋爱的女人却被人为磨难,命运多舛。至今还记得这部影片的用光,整部影片除了胡玉音的豆花店开业、新房落成等几处细节晴朗光亮外,几乎都是昏暗的,尤为秦书田和胡玉音倾吐心声的场景,不在朦胧的晨雾中,就在漆黑的夜幕下,别具匠心,生动而深刻地揭示出那个年代对人性的压抑乃至摧残,令人震撼。当尘封的历史由谢导理性地揭开时,既荒唐滑稽,更催人泪下。这位始终在用思想拍片的大师级导演,以他深邃的眼光和深刻的思维为大众留下了很多经典,像《天云山传奇》、《牧马人》等,正如濮存昕所说,谢导是把电影当作宗教来对待的。
去年冬天去凤凰古城,途经芙蓉镇,终于有机会去看看这个因为电影、因为谢导而蜚声扬名的湘西小镇。步入小镇,果真透露着一种古朴与恬静,青石铺就的街巷,鳞次栉比的全木结构的店铺,特别是胡玉音当年的那家豆花店门前至今还挂着刘晓庆扮演胡玉音的剧照,店主很热情地张罗着每一位来店观看的游客,诚恳邀请大家尝尝他家做的豆腐花,并且幽默地说:和胡玉音做的一个味!站在胡玉音的豆花店前,我油生感慨,谢导当年拍《芙蓉镇》是给我们展现那段不该忘记的历史,有回头看、回头思的意味,是思想嬗变的结果,今天站在芙蓉镇再回首,面对这个二十二年前还叫王村的湘西小镇,有些情景如尘封已久的窑酒,慢慢品味,依旧纯香。那种古朴还在,那种纯厚还在,但是乡民们的市场意识、经营观念更显得娴熟和高明了,这样的变异和求新依旧扎根在芙蓉镇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因为沐浴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春风,而愈发生机。
离开芙蓉镇的时候,心中竟生发一种莫名的苍凉,觉得芙蓉镇一下子离我遥远起来,对这个充满故事、充满人情的小镇依依不舍,这样的情结在此后的日子里一经触动,立刻就会浮现出来,而近日谢导的离去,又勾起我对芙蓉镇那方天地、那方人的情思,想起谢导用心给我们展示的《芙蓉镇》,想起镇上那条唯一的、但又仿佛永远走不到尽头的街巷,我又听见了谢导当年留在这条街巷的匆匆的足音……
谢导走了,我心中的芙蓉镇离我更遥远了,这样的遥远更多层面是定位在这位电影大师独树一帜的导演艺术上,如果说《芙蓉镇》是谢导电影生涯的一种象征的话,那么,《芙蓉镇》的艺术高度不仅是以往,也是当下中国电影界还尚未超越的,它是遥远的,更是隽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