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11 00:00:00 作者:李扬 来源:今日高邮
七姑因为儿子今年考上了公费研究生,给远在异乡的亲人发送了邀请函,希望大家出席她举办的答谢晚宴,以感谢亲人多年来对表弟的关心厚爱。正值国庆长假,上海的八姑带着一家人来了,二姑夫妇和他们的小儿子来了,远在山东聊城的表弟夫妇也回来了,惟有大姑因身在异国,未及赶回。
想起奶奶在世时,逢年过节,不管多远多忙,总是儿孙齐聚,小小街道旁的那座老屋是多少人心中温馨的牵挂。决不似今日在疑惑中期盼不知何日如今日般再聚首。
九叔还未出生,爷爷便去了,奶奶靠在面厂做工拉扯着九个孩子,大姑、二姑和我爸,虽成绩优异,却只能上师范、卫校这类公费学校。大姑在连云港抚育着三个孩子还不断寄钱回家;二姑最为能干,承担了全家的针线活;爸为了节省照看孩子的钱贴补大家庭,刚断奶,我便被寄居在奶奶家;机灵的三叔早早地挑起家庭的重任,做着一份超乎年龄的艰辛工作……一家人相濡以沫。随着物质条件好了,各家早就纷纷搬出,然而,虽在生活的风雨中游弋,却无时不感受着大家庭的温暖。今年终得再聚首,与往年却有不同的是,亲人们相聚的地点更多地放在了老屋,许是回味着曾经的生活,寻找着昔日的记忆。
家宴上,八姑感言曾经的举家回邮相聚的情形尤如昨日,而昨日和今日,竟已是五年的光阴了;表弟每每念及几个小兄弟儿时的情谊,总说时光总是把过去的日子冲洗得纯净,令人回味;堂弟远在山东,当地人不知红心鸭蛋,随便买个黄心鸭蛋便也觉得过了家乡瘾……心中唏嘘,也许身在他乡,那份亲情、那份乡情就格外的弥足珍贵吧。
临行前一晚,表弟突然对我说,似乎每回家一次,心里便多了一份凄凉,物随事变,情随时迁,如今的三兄弟即便面面相坐也有了隔阂之意,虽没有当年鲁迅和闰土的遗憾,却也少了少年时的单纯热情,心意相通。小辈们多已各自一方,成家立业,时势造人,不似往日自是难免,而那些晚辈,却欢天喜地,成群结队,彼此融洽得似乎就不曾分离过。我突然想到,上辈的情是小辈凝聚的纽带,那若干年后,小辈的亲情也如他们那般浓郁吗?不仅是我们,还有我们的晚辈。
去长途车站,大姑、二姑的发车时间相差半小时,于是先送别去上海的八姑一家,送行者站了一长列,惟有七姑的脸色凝重,既而终忍不住而泣,我把头扭向一边,悄悄拭泪,不想也如七姑般脆弱,直至堂妹一句“侄女儿多像姑,我也要哭了”终止不住放肆泪流,抬眼看车内,八姑早已也如七姑一般,于是车内车外飘洒的是离别的泪……再折回身去送二姑,已不见踪影,内外寻找,终不见,后打电话回来报平安,说是看到顺路车先走了,想必是不忍那送行告别的场景吧。
送客回来,楼下卧室已是空空荡荡,正如我的心,而表弟小夫妻俩用的那两只水杯依然在床前可爱地依偎着,我不忍收拾,凝神许久。
聚了,散了,总有再聚的时刻。许是明年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