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袁枚四解露筋祠

2008-10-21 00:00:00    作者:许伟忠    来源:今日高邮

“露筋晓月”是著名的古“秦邮八景”之一,很具传奇色彩。明代著名散曲家王磐,高邮人,他厌弃功名。在高邮城西僻静处建楼房三间,取名西楼,因而自号“西楼”。他不仅在散曲方面成就很高,被誉为“南曲之冠”,而且其画也名重一时。高邮民间有歇后语至今流传:“王西楼嫁女儿——画多银子少。”传扬州有一个大盐商,在母亲七十大寿时派家人专程赴邮厚礼求画。王磐应允后,独自闭门,泼墨挥毫,信笔作画。最后把浑圆的砚缸覆在画绢的右上角,印了一个墨圈,就卷起画交给了盐商家人,并叮嘱途中切勿偷看。船行至高邮城外约30里的路筋祠, 家人为好奇心驱使,想一睹为快。不料刚揭开画卷,“扑通”一声,似有一个光团坠落水中,吓得掩卷急归。当晚,扬州盐商家高朋满座,听说画的是“星月交辉图”,命人熄灭灯火,挂起画卷。然只见满天星星,唯缺一轮明月。细问原委,家人只得从实说来。急急赶赴路筋,果见天上一轮满月高悬,水中两个月亮晃动。

关于高邮露筋祠来历,历来有多个版本,争议也颇多。袁枚《随园诗话》引明代王世贞《州四部稿·说部》,提出了四种不同的解释。

一曰“鹿筋”。“鹿筋,梁地名也;有鹿为蚊所啮,露筋而死,故名。”唐段成式志怪笔记《酉阳杂俎》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云露筋祠本名鹿筋梁。相传有鹿至此,一夕为白鸟所啄食,至晓见筋,故名。依这一说法,则为蚊虫或鸟啄食、吮吸而露筋者非为人而是一只鹿。

二曰“路金”。“路金者,人名也;五代时将军,战死于此,故名。”路金成了一位战死于此的将军。

三曰依然是“路金”。“有远商二人,分金于此,一人忿争不已,一人悉以赠之,其人大惭。置金路上而去。后人义之,以其金为之立祠,故名路金,讹为露泾。”路金不再是人名,而是一个宣扬精神文明的小故事。

四曰“露筋”。即俗传的“姑嫂避蚊”之说,这是一个最通行的版本。《高邮州志》载:唐时有一女子,不详其姓氏籍贯,或曰郑荷花,又曰萧氏,又曰金节娥。盛夏一日,与嫂子一同赶路。天黑了,只得在草丛中露宿。夜里蚊虫肆虐,嫂子实在受不了,到一个单身农户家投宿。姑子为避嫌疑,坚决不从。夜里蚊虫肆虐,至天明,姑子身上血被吮吸殆尽而死,身上的每一根筋都像蚯蚓般地暴起。人们为颂扬她的贞节,在她死去的地方兴建了露筋祠,俗称仙女庙,称她为露筋女、露筋娘娘。王象之《舆地纪胜》记载大致相同:“露筋祠去高邮三十里。旧传有女子夜过此,天阴蚊盛,有耕夫田舍在焉。其嫂止宿。姑曰:‘吾宁死不失节。’遂以蚊死,其筋见焉。”露筋祠今已倾圮,但当地老人清楚地记得,露筋祠内端坐着露筋娘娘的塑像,看上去仅二十岁左右年纪,神态自然,略显严肃。庙里面还有座“露筋碑”,碑文为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手书,碑文有“神姓萧,名荷花”句,表明他亦认可了“姑嫂避蚊”之说,而萧荷花的名字与《高邮州志》记载吻合。石碑上立着一只石雕的振翅欲飞的大蚊子,长长的嘴叮在石头上,似乎在用力地吮吸。历代文人雅士经过此地,常常去露筋庙凭吊,留下诗词墨迹。如北宋欧阳修瞻仰露筋祠后,写了一首《憎蚊诗》,有“伤哉露筋女,万劫仇不复”的诗句。清代王士不止一次到过露筋祠,有诗《再过露筋祠》:

翠羽明尚俨然,湖云祠树碧於烟。

行人解缆月初堕,门外野风开白莲。

清代著名文学家李渔写了一副很有意思的对联:

当时怜嫂后怜姑,形姑之清者全由嫂浊;

昔日露筋今露骨,笑骨之脆者只为筋柔。

尽管“姑嫂避蚊”说的影响远远超过了“鹿筋”和“路金”说,但是仍然有许多人心存疑虑。 清人周铭恩曾有一联题露筋祠:

千古死应无此法

斯人奇在不知名

 蚊蚋叮咬致死,此种死法千古未闻。而斯人不知名姓,叫人无法考证其真伪。乾隆皇帝几次南巡经高邮,曾两过露筋祠。一次是在乾隆二十二年,作《露筋祠》诗一首:

蚋嘬何能致命亡,扑彖露处亦何妨。

讹传自是因彰善,实录芳踪惜失唐。

乾隆四十九年再过露筋祠,所作诗歌亦有“蚊嘬安能致命亡,露筋事半属荒唐”之句。精明的乾隆显然看出了破绽,“蚊嘬安能致命”?其事“半属荒唐”。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没有对“讹传”横加指责,而是充分肯定了其“彰善”的社会功能,颂扬了“巾帼”贞节的美德。

对于露筋女的所谓节烈行为,古往今来,褒贬不一。乾隆作为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给予充分肯定,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封建的伦理道德。若以今天的观点论,露筋女的做法显然不值得提倡,她的死恰恰是封建礼教的毒蚊所戕。高邮籍著名作家汪曾祺曾经用十分激烈的语气说:“‘秦邮八景’中我最不感兴趣的是‘露筋晓月’,我认为这是对我的家乡的侮辱。”他说,“这是哪个全无心肝的卫道之士编造出来的残酷惨厉的故事!这比‘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还要灭绝人性。”

汪曾祺认为,露筋女的故事,比“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礼教还要灭绝人性。作为一个当代作家,他的思想自然较为前卫。而露筋女故事出现在唐末宋初时期,打上了鲜明的封建伦理道德的烙印。它的产生,有着那个时代的思想基础,有着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纯粹用现代人的理念评判一千多年前的事情,未免有失偏颇。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