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06 00:00:00 作者:许伟忠 来源:今日高邮
秦观自幼性格豪隽,喜好结交漫游。他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是在熙宁九年(1076)八月至岁暮,与孙莘老、参寥子同游历阳(今安徽和县)之汤泉,目的是拜访分别已久的漳南道人,游览其隐修的汤泉山水。秦观与众人每至一处,感山水之胜,享山水之乐,或诗或赋,相互唱和,其乐融融。在次年写成的《游汤泉记》是一篇出色的游记散文,篇末小结说:这次行程约三百二十五里,历时约百日之久,得诗三十首,赋一篇,收获颇丰。他们的诗文与美景相得益彰,景观因他们的诗文更富盛名。
“神山爽气”是著名的古“秦邮八景”之一,并因在20世纪80年代初天山一号汉墓的考古发掘而名闻天下。神居山虽不是此行的目的地,秦观等只是路过而已,但是《游汤泉记》中关于神居山的记述,仍然是研究神居山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游汤泉记》载:
……具鞍马,戒徒御,翼日出高邮西郭门,驰六十里,宿神居山之悟空寺。神居高不逾三四引,而股趾盘薄甚大,旁占数墟,俗呼土山。或曰:昔老姥炼丹于此,功成仙去。今寺有石药臼者,乃其遗物也。
虽不足百字,却让我们对北宋时期的神居山有了一个较为形象直观的了解,至少有四点值得我们留意之处:
其一,从高邮往神居山的路线和交通方式。与以往出行多乘船走水路不同,从“具鞍马,戒徒御”,“驰六十里”等记述,以及途中作诗《落日马上》、《马上口占二首》,还提及游龙洞山之时,“弃马而徒步”等,可知此行或骑马,或徒步。秦观虽生长于水乡,因屡屡出游,也成了一个善御的好手。他们出发的时间为中秋八月,可以推知,那个年代的那个季节,从高邮城到神居山,可以骑马或步行,穿高邮湖而直达,并无湖水阻隔。
其二,北宋时期神居山的规模。《游汤泉记》记述,“神居高不逾三四引”。引为古代长度单位,一引为十丈,三四引即三四十丈。即使是看作宋代的长度单位“丈”,换算下来大约也有百米左右,比史书记载的扬州蜀冈还要高出一些,与如今的海拔49.5米更是相去甚远。正是由于这个高度,当年神居山曾有“淮南众山之母”的美誉,也是古文人登高抒怀的风景胜地。山顶极目,高邮湖湖光帆影,历历在目;镇国寺塔,塔级可数。清代大学士阮元登临此山,即景生情,写下一副长联:
峭壁贯东南,石棋匝地,银杏参天,望盂城双塔悬空古寺,好修佛果;
长湖绕西北,松泉飞瀑,药臼含云,看甓社一帆稳渡名山,定有仙居。
神居山高度的下降令人惋惜,这既有人为开采山石的因素,又有大自然的天然风化剥蚀的原因。秦观称,神居山“俗呼土山”。神居山地质构造的特别之处在于“石山戴土”,山石上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土壤,而如今差不多流失殆尽,也多少损及了神居山的高度。
秦观所见神居山“股趾盘薄甚大,旁占数墟”,山脚所占地盘很广,范围涉及到周边的多个县乡集市。这可与《舆地纪胜》“山不甚广,而股趾盘 甚大,遂为州境之望”的记载相互印证。
其三,历史久远的悟空寺。神居山原有悟空寺,规模达99间。于北宋初期重建。根据《游汤泉记》记述,秦观一行当晚“宿神居山之悟空寺”。这就告诉我们,当年的悟空寺,不仅是供奉菩萨的场所和僧人们的栖息之地,而且还能容留过往游人香客食宿。这不仅证实了悟空寺的久远历史,而且可以遥想当年寺院规模较大,香火很盛。
其四,关于神居山的神奇传说。一般认为,此山之所以被称作神居山,是因为东晋和南北朝时失宠的大臣谢安和名士亘公曾先后在此炼丹、弈棋,至今炼丹的石井、石臼和棋盘遗迹犹存,被称为“仙人井”、“仙人臼”、“仙人棋”。《游汤泉记》记载稍有出入,在此炼丹者非谢安等,而是一个“老姥”,功成而仙去。秦观所看到的遗迹也仅有“石药臼”。两相比较,我以为还是以秦观记载的传说为佳,因为历史上并无谢安得道成仙的记载;而如果将炼丹之人想像成一个“老姥”,则更具有神异色彩。至于秦观为什么没有提及“仙人井”和“仙人棋”,一种可能大约此文并非专为神居山而作,故所述不够翔实;另一种可能是石井和棋盘形成年代比石臼晚,秦观等登临神居山之时,只有石药臼,而石井和棋盘等尚未问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