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28 00:00:00 作者:蒙龙 来源:今日高邮
一天,一位朋友托人带来他儿子近期写的一篇作文,让我给看看,写得怎样,提一点修改意见,小孩一二年后就考大学了。
说实话,不管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一篇很不成功的习作。我担心,用这样的文字参加高考,及格都是很危险的。但朋友似乎没有觉察到这一点,曾几次在我面前夸其儿子作文写得好,几次获得网络征文奖之类。
没过几天,朋友打电话给我,很得意地说,我儿子作文写得不错吧。
我一听,一时语塞。
朋友见我回不上话,怪我心不在焉,“是不是与我通电话,还在想着其它事”。我忙说,“没有,没有。”
“那你说,我儿子作文写得怎样。”
我立即回答,“还可以,还可以,毕竟是孩子嘛。”
“那你说,应该在哪些方面做些修改呢?”
“等哪一天见面再说吧,这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的。”我迅即转到另一个话题上了。
我知道,朋友对我的回答不是十分满意,但我想也不使他扫兴。
然而,对于“还可以”这样的答案,我们平时听得多了。
事过多日,我既为我的回答感到愧疚,也为我的回答感到自豪。
对朋友应该坦诚相见,实话实说,但我没有。说了一句等于什么也没说的话。“还可以”,究竟说明什么问题,什么问题也说明不了,属于似是而非那一类。
一般来说,“可以”这个词,不能用在是非评判的语境里。比如说,产品质量,只有合格不合格、优良不优良之分,而不能用可以不可以来界定。
但生活中,我们常常这样用,老祖宗就这么用了。有人将这类的“词类活用”说成是机智。说机智当然是不错的,最起码不得罪人,就如同我回答朋友的儿子作文如何那样,如果我直接说其儿子作文如何如何地不行,甚至说参加高考会怎样怎样,不仅对方不高兴,还会说我是二百五,不上路子,“把他当个人给他看的,他倒真的 起来了”。那倒真的是吃力不讨好。
我们常常骄傲于汉字的艺术,这艺术很大程度上是它给人想像的空间大,回旋的余地也大。比如“可以”,既没有说好,也没有说孬,在一定条件下往往可以发生转化。再比如,一个企业经营者到某部门办事,办事人员回答“再说”,“再说”里到底蕴含多少什么样的内容,只有天知地知。你要追究起来,说他不作为,还真的说不上,人家明明回答“再说”,并没有说不办。你要问到底何时解决,也说不上来,该怎么办,你去发挥你的想像力吧。还有如“商量商量、研究研究、考虑考虑、看看再说”,哪一个不是进退自如,游刃有余。
还有人说,这类词是润滑剂,运用得好,可以抹平棱角,熨平矛盾,转看大千世界,大凡城府深的人其运用的频率是很高的。
先贤创造这些词时,决想不到他的后人们会如此创造性地运用,且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先贤们地下有知,其感觉不知是喜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