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01 00:00:00 作者:李娟 来源:今日高邮
我上初中的时候,我家从农村搬到镇上。
古老的小镇紧依运河,镇上的人把靠运河那一带叫上河边,我家在镇的东边,门口也有一条小河,这一带就叫下河边。
这条小河自南向北穿镇而过,最南面就是我们镇上的中学,北面一直到镇的最北边,拐弯向东。其间有两道石板桥,青青的大条石已经磨得发亮,夏天的早晨,我们最喜欢赤脚在上面走,凉凉的很舒服。河水涨高的时候,我和家住在小桥边的朋友喜欢坐在石板桥上,一边说悄悄话,一边任潺潺的河水从脚背上流过,那感觉就像睡梦中母亲轻轻的抚摩。有时候调皮,一脚向前踢过去,溅起晶莹的水珠打在我们的脸上,那凉爽的感觉直达心底!
河两边有几个砌得比较整齐的码头,上河开闸后,码头就繁忙起来了。一大早,勤劳的主妇们就来汰洗衣服,特别到了夏天,把裤腿挽得高高的,站在水下的台阶上,三把两把衣服上的肥皂沫基本就干净了。为了能享受站在水里的清凉,常常要排队等候。
早饭后码头上就不断有人忙着淘米洗菜。一般都是不上班的老头老太太,那慢悠悠的动作配合着静静流淌的河水,你会觉得这份悠闲才是生活,平静而实在。饭后我们都习惯去河边洗碗,把厨房里脏兮兮的大碗小盏都拎到河边,看洗得清清亮亮的碗盏,心情都特别的愉快。河里的小鱼儿闻到食物残渣的香味,纷纷游过来,绕着手边转,赶都赶不走的,还不住地用小嘴嘬我的脚丫,淘气得很。离得这样近,要想用手捉它却决非容易的事,有时候用淘米用的篓子偶尔也能舀到一两条极小的,那淡青的脊背有点透明,银白色的鱼鳞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煞是可爱。可离了水,那鱼可能也感觉到了危险,拼命地挣扎,所以有点不舍得,玩不了一会就又放回去,那鱼怕是也知道逃生的机会来了,倏地一下就没了影。
河两岸栽了许多树,树荫浓密,是吃饭纳凉的好地方。镇上的人在这方面也和农村一样,喜欢在室外吃饭,只是不会捧着饭碗串门。但是隔着河也会把招呼递过去,说上两句客气话。
我家河对岸,住着我的一个同学。他会吹笛子,早上或者傍晚,轻轻飘动的柳丝就会送来悠扬的笛声,寻声望去,一个身材颀长、穿着白衬衫、脸皮白净的少年临水而立,吹笛的姿势说不出的优美。每每这时候我会不由自主停下所有做着的事情,任笛声在耳边荡漾。那时候听音乐的机会是很少的,所以他吹的什么曲子还真不知道。可惜的是他初中毕业没多久,生病死了。但是,他的模样、他的笛声和这悠悠的河水一起,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了。
现在的下河边只空留名字了,原先的河面成了宽阔的马路,水泥路面被太阳晒得发烫,汽车驶过腾起一阵烟尘,哪里还有过去的影子?我曾经和儿子去探访过去的家,儿子问我这里为什么叫下河路?我的回答让他很惊讶,他不能想像这里原是一条河!还承载了妈妈童年的许多欢乐时光。
现在回去,我都绕开那里,不想看到她现在的模样,我只想念我记忆中的那水墨画一般的下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