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26 00:00:00 作者:朱延庆 来源:今日高邮
呆,古音读bǎo(音保),这个读音竟然在江淮方言中还活着。一个人如果头脑迟钝不灵敏,糊涂或者样子傻乎乎的,别人会叫他“呆子”,或者“大呆子”,“呆”都读“保”,青年人大概很少知道“呆”的这个古音了。
呆,现在的读音是dāi,有人称“呆子”、“大呆子”为“大呆鹅”。在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中,祝英台见到路边池塘一对白鹅游来游去,相亲相爱,自由自在,祝英台以前曾几次启发梁山伯的情爱,梁山伯纯然不知,不动声色,于是祝英台就旁敲侧击说梁山伯是“呆头鹅”了。
《红楼梦》二十八回:“原来是个大呆雁。”“大呆鹅”、“呆头鹅”、“大呆雁”都是说人的行动迟钝、不灵敏,像鹅、像雁一样。
江淮一带还有“呆巴楞痴”、“呆里呆气”的说法。
在江淮方言中有一个词组很特别,那就是“望呆”。“呆”怎么可以望?“望呆”是指傻呼呼地、漫无目的地、较长时间地盯着一处望。“望呆”实是“呆望”也。
小强上课喜欢望呆,教生物的王老师在有声有色地讲着脊椎动物,小强却盯着墙上望呆。老师知道小强平时喜爱捉小昆虫、养小昆虫,现在思想开小差了,便向小强提问:你知道蜘蛛是昆虫吗?小强答:不是,昆虫应该有翅膀。王老师又问:你知道蟋蟀二尾子是公的,还是三尾子是公的?小强答道:二尾子是公的,公的会叫,会斗,人们一般都以为三尾子是公的,错了。王老师大大地夸赞了小强一番,同时指出:刚才你在望呆,你的“神”大概已经飞到郊外捉蟋蟀了。小强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王老师根据学生的个性擅长赞美和鼓励学生,这是一种本领、美德、境界。
年纪大者,退休了,小孩成家了,首尾了了,孙子上学了,有的人常常悠哉悠哉地在街上信步闲逛,他们常常望呆。这里卖特价皮鞋,老戴根本不想买,儿子给他买的新皮鞋还有几双呢,一辈子也穿不完,他要站下来望呆,一望就是个把小时。那个地方在推销新产品节能煤气灶,他家仍然是在烧煤炉,根本用不上那玩意,也要站下来望呆,一望又是个把小时。路边有个中学生模样、戴着眼镜的女孩跪在一张大白纸前面,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她的不幸遭遇,请求人捐助。老戴又有了望呆的机会了,他蹲下来慢慢地一个字一个字地看,看完了站起来还是不离开。不少人来看那小女孩,老戴又一个个地看着那些来看小女孩的人。在一个大广场的台阶上,坐着几十个七八十岁的老汉、老太,有的在闲聊,有的什么话不说,眼睛直愣愣地望着远方。戴老汉看到他们,也一个个地盯着他们看。
学生上课时望呆,那是思想开小差。
老年人望呆,除了老年痴呆症患者、神经不正常者以外,无可厚非。
你直愣愣地仰望天空,凝视远方,良久良久,这也是一种休息。
你上班时,还不能过分地用心去欣赏人生舞台上的各种风光;退休了,卸妆了,成了一名真正的人世间的看客。上班时什么可笑可悲可取的事还在发生着,你呆望着。
人生有轰轰烈烈大干一场者,也有平平淡淡安度一生者。在退休的群体中,在一个个望呆的人员中,岂无轰轰烈烈者?岂无平平淡淡者?人老了,绚烂归于平淡。在望呆的老年人中,你或许有一天会在他们身上发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