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29 00:00:00 作者:朱延庆 来源:今日高邮
S是个命苦的孩子,也是个幸运的孩子。他出生在某县农村,世世代代务农,4岁时父亲在田间劳作,突发心脏病而亡,母亲弃他去远乡,S与奶奶二人相依为命。奶奶决心要让S上学,哪怕要饭 也要供他上学。S的禀赋不差,加之学习认真刻苦,从小学到初中,学习成绩总是全年级第一名。一所省重点中学提前录取了S,而且学杂费全免。他的生活可困难了,每天的伙食费不能超过3元,中午、晚上只能在食堂舀一些不要钱的青菜汤之类的下饭,有时奶奶会送些咸菜、萝卜干给他。3年总算熬下来了,高考时他以高分获得全县理科第一名,被东北的一所著名大学录取。一些报社、电视台都迅速报道了这一消息。S的奶奶既高兴又发愁,高兴的是他与孙子十几年的辛苦终究没有白费;发愁的是上学的费用分文无着落。县慈善总会及好几家企业的老板都登门祝贺、慰问。慈善总会负责人送来了5000元。有一老板当即表示:S上大学的4年费用全包了。另一位老板问S的奶奶,还有什么困难,S的奶奶只是连声感谢,不说什么。S的大姑妈在一旁忍不住对那位老板说:不怕老板见笑,我侄子到冬天只穿两条裤子,内衣内裤就只1套,棉衣也破旧了,到北方怎么过!那老板开了一家规模不小的服装厂,立即表态:S的四季服装都由我来供给。S的姑妈与奶奶连连打拱作揖,感激涕零。
县实验小学面向本县和外县开了一次语文教学公开课。A老师面对新课程改革,设计了一套全新的教学方案,创造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相当成功地上了一课。评议时,本县、外县的老师给予很好的评价,都说这堂课理念新,教法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师生互动好。本校的B老师平素说话尖刻,专爱挑刺,他发言时抽象肯定几句,具体否定就多了,对A老师的小疵微瑕,夸张放大。事后,一位老教师对B老师说:说句莫见怪的话,你的发言过分了,过激了;讲话要注意场合啊!B老师无言以对。
某局局长刚从外地调任,上任第三天就来到H镇进行调查研究。基层所长忙坏了,前一天就忙工作汇报材料,又准备座谈会的发言,还忙办好接风的酒席。第二天新局长到了,看看,听听,说说,不觉吃中饭了,新局长坚持不去饭店,就在所里食堂就餐,而且只准许四菜一汤,不喝酒。所长只好照办。饭后新局长坚持要留下伙食费,所长着急了:局长,这样您就见外了,到基层所检查工作就如同到家一样。新局长仍坚持要给,所长说:行了,行了,我先给您垫付,以后到局里向您报销。新局长这才作罢。
“见笑”、“见怪”、“见外”等是古代汉语的词组,其中的“见”如何解释,当今一些大学的《古汉语》教材中说法不一,有的说“见”是助动词,是表示对他人所发的动作行为的接受;有的认为是表称代性的副词等,但一般均可译成“我”、“自己”,“见笑”犹“笑我”,“见怪”犹“怪我”,“见外”犹“外我”。这样的词组在《史记》、《昭明文选》中出现的不少,如“见德”、“见骄”、“见背”等。
“见”在古代汉语中还有一种用法,用于被动句式中,表示动作行为发于他人而及于自身,可译为“被”、“受”、“得到”、“经受得住”等。
王大妈同李大妈拉家常,王大妈说:我家的米真见吃,一家5口人,100斤大米要吃40天。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要讲究生活质量,每天要吃杂粮,什么黄豆、黑豆、玉米、荞麦、薏仁、小米等,还有牛奶、肉类食物,油水也多了,主食当然就少了。李大妈说:我们家也是这样,但今年以来,钱不见用了,物价涨得不少,尤其是食品,中央电视台报道,今年价格增加了近一成。王大妈也很关心时事:穿的衣服价钱倒涨得少,衣裳见穿得很,特别是化纤的,八年、十年穿不坏,撂掉又可惜,昨天翻翻扎扎一大包,捐给灾民了。李大妈又拉开了:现在的皮鞋底见磨得很,叫什么牛筋底,底的颜色真像牛筋呢!
王大妈、李大妈对话中的“见吃”、“见用”、“见穿”、“见磨”等也是古代汉语的词组。“见吃”犹“经受得住吃”,“见磨”犹“经受得住磨”。这样的词组在《韩非子》、《荀子》、《史记》、《汉书》等古籍中也早已出现,如“见贤”、“见杀”、“见逐”、“见伤”等,其中的“见”都可译成“被”、“受”、“得到”等。
江淮方言中有两千多年前的词语,从此也可见江淮方言的古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