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浅谈打油诗

2013-04-06 00:00:00    作者:雪安理    来源:今日高邮

打油诗,某种程度上比较普及,它是在顺口溜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自古就有,其命名源于唐代。权威的说法是,北宋钱易《南部新书》载:“有胡钉铰、张打油二人皆能为诗。”因传说此诗体为唐代张打油所创而得名。张打油《雪诗》云:“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见明杨慎《升庵外集》)经济发达的唐朝,是古代少有的太平盛世,文艺自然也跟着繁荣起来,打油诗应运而生。以一个人的名字,确定了一个诗种,历史上尚无二例。

打油诗,词句多俚语,通俗易懂,流传较快较广,且多诙谐,有时暗含讥嘲,写起来比较便捷,往往是脱口而出,顺手拈来。历代不少名人都偶有打油之作。相传苏轼长的是马脸,苏小妹前额较宽,两人曾互相戏谑。苏轼先发难:“前脚未出闺房门,额头已到华堂前。”苏小妹不甘示弱,反唇相讥:“去年一点相思泪,今年始流到嘴边。”明初大才子解缙生性滑稽诙谐,机智善变。一次,随朱元璋外出垂钓,解恭维道:“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只说得龙颜大悦。

如果前说的打油诗,在内容上有些低俗,另有些文人所作的打油诗就值得玩味了。唐伯虎生性孤傲,不愿贪图富贵,自创的打油诗挂在墙上:“不炼金丹不坐禅,桃花庵里酒中仙,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送板桥的打油诗铮铮傲骨,挺着腰板唱出来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经典的打油诗,传承了数代人。特别是在烽火连天的抗日、解放战争中,无数革命将士和广大人民群众以打油诗的形式,抨击侵略者和国民党统治,以打油诗为载体的快板诗、墙头诗,在战斗征程中发挥了独特的宣传作用。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军中许多人曾盛赞陈毅将军是写打油诗的天才高手。

毋庸讳言,打油诗粗糙马虎、佶屈聱牙,通常是由作者的无能造成的。虽然有时很有才干的诗人也偶一为之,以获得讽刺、滑稽的喜剧效果,但多数初入诗门者往往不知天高地厚,滥写滥用,误入歧途,使打油诗濒临绝境。这种现象在“大跃进”“文革”中中尤为突出。略举两例。一首是:“一头肥猪大又长,猪身横跨太平洋,猪背可以降飞机,猪身成了飞机场。”另一首是:“稻堆堆得圆又尖,社员堆稻上了天,扯片白云擦擦汗,凑近太阳吸袋烟。”那个年代,就连一位诗坛泰斗也按捺不住,跟着起哄,写下了许多不堪入耳的打油诗……

综上所述,写打油诗本该不是一件坏事,写得好可以值得学习,写得不好就留下了败笔。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