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界首五香茶干

2008-06-30 00:00:00    作者:赵福林    来源:今日高邮

60多年前,我在高邮中学读书时,假期回家来往必经过大运河畔的界首古镇,于市井和码头总听到“五香茶干”的叫卖声。有一回我买了一扎带回家,茶干是用晒干的荷叶包扎的,上面放着一张红纸招牌,木牌印字:“界首锦记陈西楼五香茶干”。打开后香味扑鼻,还溢出淡淡的荷叶清香。茶干形体扁圆,比银元略大一框,表面压制成一道道波纹,呈酱红色。顿时引得我馋涎欲滴,顺手撕了一块大嚼起来。啊,好吃,太好吃了。围在桌边的弟妹们也吃着抢着跳跃着,片刻十块茶干一啖而光。这是我对界首五香茶干的最初印象,也印刻了深深的记忆。

上世纪80年代,我在界首定居,五香茶干便成了我家日常的素食品,早餐时切一盘茶干片就稀饭,晚餐在面里烫一块茶干作交头,有时切丝或烫或煮以茗茶佐酒,中午各类炒、烧素菜都配上切片,实在是味甘可口,食之不厌。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搜集到一则“乾隆皇帝尝五香茶干”的民间传说:当年乾隆南巡乘龙舟途经界首,老远闻到随风飘来的浓郁香味,即派太监上岸查询,太监迎着香味找到了靠近堤畔的陈西楼茶干作坊,于是带了数扎茶干回到龙舟上,此时,乾隆正茗着毛尖好茶,看到这圆乎乎绛澄澄香喷喷的茶干,便令御厨师切丝献上品尝,觉得非常好吃再令献上,怎奈切丝费功即切成薄片供尝,乾隆感到又是一番风味,于是急令将未切的茶干呈来用手撕着吃,更觉得口舌生津,嘴角噙香,这三种吃法吃出了三种不同的味道,连声称赞:美味茶干。从此,界首五香茶干名传遐迩。据《盂陵志》载,此品产于明嘉靖朝代,迄今三百余年,清代被列为宫廷贡品。这更加引起了我对其史料探索的兴趣。

1990年,扬州市政协文史委约我为《扬州传统名优产品史》供稿,于是我与界首五香茶干扣起了摆不脱解不开的情结。我曾多次与原公私合营厂的杨经理攀谈,他还领我参观并介绍制作过程和有关史料:首先要选用上等黄豆,剔除杂、瘪豆,然后浸泡,经去壳、磨碎、吊装,烧开点卤,灌入特制的小蒲包内,再压制成型,提白去味,用清油、老卤勾兑定时煎煮,还在工序不同阶段分别加入大小茴香、丁香、三甙、桂皮、莳萝、胡椒、白糖等佐料,实有“八香”之多。因此界首五香茶干以形、色、味独特,且具有开胃、舒气、降脂保健之功效,为广大顾客所青睐。1927年界首茶干获“西湖博览会”一等奖。在这以后,界首镇出现了七八家制干作坊,冠名“锦记”、“西楼”、“胜西楼”等字号,仿冒乱真,大肆兜售。锦记陈西楼老板苦心经营,每天深入作坊,严格掌握和改进操作工艺,如质量不合要求决不上市,终以信得过的质量和良好的服务赢得了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私企崛起,有三家较有规模地生产和经营五香茶干,每年累计达100多万块。但,如何继承传统,保持特色,提高质量,还没有摆正位置。

我早年的记忆,往日的情结,而今却掠起一缕淡淡的忧思……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