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故垒祭

2008-06-09 00:00:00    作者:王闻大    来源:今日高邮

三垛,史称三塾。《宋史·岳飞传》载:“飞屯三塾为楚援,寻抵承州(今高邮),三战三捷。”岳飞在写给按抚司的公牍中也有“见(现)大军屯驻三塾,与金人大砦不远……”这样的字句。

后人追寻民族英雄的足迹,探幽吊古,流连吟咏,颇多追慕之词:“故垒迷前代,中原纪旧勋”(王敬之《三垛》;“三垛屯勇军奋先”,“鄂王伟绩想当年”(阮元《竹枝词》);“中兴功业迈伦夷,此地曾经驻虎貔”(左光彪《过三垛》)……透过这些诗句,870年前山河破碎、金瓯残缺的一幕仿佛又浮现在我们眼前……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为策应渡江南侵,正加紧打通江北运河线。在先后攻克扬州、承州后,金兵又倾注全力攻打运河重镇楚州。高宗惊恐之下,“诏张浚援之,浚辞。乃遣飞行。”诏令岳飞为通州镇抚使兼知泰州,火速驰援楚州。

当时,岳飞正在宜兴、建康一带转战奔袭,与渡江南侵的金兵拼死搏杀。经过一年多的碧血黄沙,艰苦抗战,刚刚“一鼓败虏”,收复建康,正欲“养兵休卒,蓄锐待敌”,不料烽烟又起,诏令飞至。尽管征衣上的血迹未干,“本未能即从王事”,但岳飞仍义无反顾,挥师出征。

大军从宜兴出发,抵达泰州后,岳飞即“措置调发兵夫粮食,”并通过教场比武、赐甲择马、填写“从军愿否状”、组织“敢死士”等举措,“激励士卒”,以振军威。而后,命张宪留守泰州,自己亲率大军出征,进驻三垛。

一路上哀鸿遍地,生灵涂炭,到处都是铁蹄蹂躏下的惨状。而以宋词大家秦观之女被金兵北掳,在故里激起的民怨尤烈(宋时三垛隶属泰观故里武宁乡)。时人宋无诗云:“郎罢(旧时方言:阿爸)藤阴老泪潸,黄金难赎蔡姬还。可怜山抹微云恨,直送娥眉出汉关。”加上楚州告急的探报不断传来,岳飞忧愤填膺,在公牍中多次写道:“承楚之争,危迫如许”,“承楚之急,甚于倒悬,不可以顷刻安居……”

当时的形势非常严峻。岳家军万余人马,剔除留守泰州的部分,出征三垛的不过数千人而已。而且由于“新复建康之后,所有士马疮痍尚新,羸弊方甚”。时至深秋,金风银霜,将士们甚至“赤露失所”,身上还是一年前破败不堪的征衣,特别是“刍茭糗粮,一一窘乏”。岳飞几番向按抚司及刘光世(宋将,驻镇江)申状:“欲望钧慈捐一、二千之众,假十余日之粮。令飞得激励士卒,经赴贼垒,解二分之围,扫犬羊之迹。”公牍主题词“乞兵马粮食”,一个“乞”字可谓椎心泣血,令人动容。尽管岳飞望穿双眼,却只是泥牛入海,杳无音信。“民安在?填沟壑;兵安在?膏锋锷。”《满江红》中那几近绝望的呐喊,正是岳飞此刻心境的真实写题。

孤军无援,然而别无选择——“此正飞等捐身殉义之秋”。岳飞仗剑一呼,似闪电刺破苍穹,似霹雳震撼山岳。众将士同仇敌忾,山呼海啸;敢死士破罂(陶罂,小口大腹,随身携带的水壶)塞井,气贯长虹。岳飞殚精竭虑,运筹帷幄,于瓮子湖设伏,诱敌人瓮而伏兵四起,“杀鞑子”声响彻云天,直杀得金兵屁滚尿流,魂飞魄散。岳飞连续三次出击,取得了“杀高太保,俘酋长70余人”的胜利,无奈“高邮自昔号铜城”,堞楼连云,有“铁不如”之谓,易守难攻,岳飞一时无破城之策。

金兵一方面拒岳飞于承州城外,同时将援救楚州的另一支部队——海州、淮阳军镇抚使李彦先部扼制于淮河边;另一方面加紧攻打楚州,昼夜不息。楚州军民在镇抚使赵立率领下,与城池共存亡,誓死不降。9月中旬,赵立被炮石击中头颅,临终时慨然叹曰:“我终不能与国灭贼矣!”下旬城破。面对敌人的血腥屠城,楚州军民仍设垒巷战,扶伤抵抗,宁死不屈,使敌人每前进一步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楚州沦陷后,金兵即围攻李彦先,李彦先血染淮河,壮烈捐躯。而后挥戈南下,数万铁骑潮水般扑向三垛。岳飞奉诏忍痛回师通泰。由于屯驻期间汇聚的大量中原难民随军后撤,一种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悲怆使岳飞肝肠寸断、泪湿征衣,更使回师充满了临渊履冰的艰难……

如今,历史的烟云已经散去,一些故垒遗迹也已经消失和湮没。但是,走进三垛,仍不时会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且不说“东团营”、“西团营”、“南壕”这些遗存的村名,会让人想见当年岳飞屯兵设垒、抗金报国的精忠。单镇南那个因掩埋抗金阵亡将士而得名“坟头”的村子,尽管“文革”期间建窑烧砖,偌大的坟头已夷为平地,但地边沟头时有发现的平足碗、钵的陶瓷残片——这些盛放供品、祭祀英灵的前朝遗物,连同这一方圣土,也会给人一种庄严肃穆、苍凉悲壮的感觉。

坟头有“太平庵”,原为当地乡亲守护坟头的草庵。“太平”一词出自岳飞“文官不要钱,武官不怕死,则天下太平矣”一语。建国初的几次破除迷信运动,三垛的寺庙庵观无一幸免,荡然无存,近在咫尺的太平庵不仅安然无恙,而且从三垛扫地出门的泥塑木雕纷纷渡河而来,太平庵一时成了菩萨的避难所。这一逆当时政治潮流的现象,总让人感慨良多。

上世纪80年代,三垛东南隅一汤姓菜农在菜园里发现一口枯井,刨开尘封已久的井口,发现里面尽是陶罂碎片——岳家军遗物。面对这些遗物,联系那一幕“孤军无继涕空垂”的悲剧,当年勇士们破釜沉舟、誓死抗金的一腔热血,仍会濡湿我们的眼眸。

岳飞抗金这一故垒遗址,是我们民族面对强敌不屈抗争的精神体现,是我们民族历经磨难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是我们的国魂。

愿故垒永在,国魂不灭!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