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27 00:00:00 作者:赵厚喜 来源:今日高邮
近读倪文才主席赠阅的新作《跨越国界的爱》,爱不释手,一气看完。
由于工作性质与文学无涉,事务烦艰,如有闲暇,仅看些我戏谑为“园林”式的短文,以收观全貌之效,避读“大部头”有头无尾之虞。倪先生的新作之所以令我读之不辍,全赖爱的牵引。
在以高邮儿童福利院孤儿被国外12个国家家庭收养的主线下,文中传递的是跨越国界爱的信息。而感触最深的是,爱的细节具有摄夺人心的震撼力,彰显出、支撑起的是令人敬仰的大爱。
倪先生作为领导,管理的事务不谓不烦杂,时间和精力不谓不宝贵。作为市领导,即便分管,通常情况下,也只需管到民政局这一层级。但他却过问到了民政局众多下属单位之一的儿童福利院,且过问到了该院跨国收养具体事务,难能可贵。
倪先生亲列14个问题向国外收养家庭作问卷调查、信手拈来的与涉外收养相关的报导和资料、2005年11月主动建议民政局向国外收养家庭寄发诞圣贺卡、其爱女倪德慧也为美国收养人士在邮参观期间义务翻译等等,足以证明了倪先生是具有大爱胸襟的有心人。这种大爱,还能体现党和政府对被收养在异国他乡儿童的源源不断的关怀呵护,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外国友人渊远流长的友好情谊,意义更为深远。
外国人士对收养孤儿随处体现的爱,是该书中的浓墨重彩之笔。我真切地感到,他们对孤儿的爱更深邃、更博大、更细腻、更无私,可登大爱之巅。此爱无疆,涵盖了孤儿的方方面面,生活的、学习的、心理的等等;此爱无求,一切为了孩子,不夹一丝自我。爱的广度与深度,是那么的浑然天成,那么的自然熨贴,那么的“无懈可击”。
瑞典夫妇从中国阿姨手中接过孩子,孩子哭闹时,随即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食品、玩具,逗孩子开心;在中国收养过一个孩子后再收养一个孩子,动因是“有一个相同种族和文化传统的姐妹,不但不觉得孤单,还会有更多乐趣,对她们的成长有很大益处”;置高昂的医疗费用于不顾,自愿要求收养残疾儿童,还认为是“上帝的计划”;拒不回答收养费用,“不想让我的女儿听到其他人谈论她的收养费是如何‘贵’,这样会使她觉得是被‘买来的’”;主动将收养孩子的小时候的、现在的照片并配以中文告示,张贴于孩子被弃处,以让孩子的生父母放心,支持孩子今后找生身父母等等细节,俯拾皆是。每每阅至相关细节,则为之动容,心生感慨。一个问题在脑际盘旋:外国友人的大爱,是不是更值得学雷锋国度的我们学习?
可持续发展理论所涵盖的领域非常广阔。人的可持续发展,理所当然地处于首要位置,起统领作用。倪先生为什么会对我们看似小事的涉外收养一以贯之地重视,书中引言给出了答案——“儿童是成长着的民族,是最具发展潜能的群体,是世界的未来和希望。儿童健康、高质量地成长,是人类进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因此,关爱儿童是每个成人的责任。”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倪先生早在10多年前就自觉践行了党和国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论。
不读本书,你对每天都处于纷繁浩瀚事务中的市领导为何对涉外收养情有独钟,可能难以理解。读了本书后,你会为涌动的无国界的爱意所感动、感染,进而会反问自己,我能为社会、人类做些什么?
接受了一次爱的洗礼,幸莫大焉。从这个意义上,应当感谢倪文才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