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27 00:00:00 作者:姚维儒 来源:今日高邮
这次单位组织职工去浙江旅游,景点选择的是普陀山和溪口,回来后大部分人都说溪口比普陀山好玩,我则不以为然。理由是:溪口的景色虽然很美,但它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其是蒋介石的故居而已;而普陀山的景区范围较大,由于行程紧我们只看了约三分之一的景点,三大寺我们只看了普济寺,八十八庵堂只去了西天景区的一些庵堂。溪口与普陀山都是青山绿水,其主要区别在于文化底蕴的不同,普陀山的文化博大精深。
一踏进朱家尖候船室,你立刻就会被其浓厚的佛家文化环境的布置所折服,所感染。清亮的梵音不断响起,仿佛虔诚的佛家文化之旅就从这里起程,随着越接近圣地,心里对佛菩萨的向往越迫切。在轮渡上,舱内播放着大悲咒、观音赞、三世因果歌,无论同船的人们来自何方,信仰如何,在此都静静地沉浸在佛教的氛围当中。在普陀山,可见到许多虔诚拜佛者,正在三步一拜地缓缓攀登,攀登他们心目中的“高峰”。普陀的山路上随处可见发人深省的佛教偈语妙文的标牌,例如:“佛是觉悟的众生,众生是在迷的佛”,说得好,拜佛不过是表示对佛菩萨们的敬意,向这些觉悟的先驱者学习,倘若只把佛菩萨看作无所不能、保佑自己的神灵的话,那就只能是迷信了!
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人类与自然共同创造的物质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人与历史并肩走过千百年风雨历程的劫灰和遗存。每个地域的文化都具有其独特的主体特征,普陀山以其“海天佛国”而闻名遐迩,这海天与佛国的衔接物就是源远流长的普陀山文化。
在前往“海天佛国”的人潮中,很多人并不是为了烧香礼佛而去的,他们有的被这座海上名山的名气吸引而来,有的是冲着它的优美环境而来,更有甚者,是为了寻找一块“心灵净土”而来。去普陀山的人群中有部分是想用有限的时间去排遣一下生活或工作上的紧张压力,有的是情感上出了问题,去寻求解脱。通过普陀山之旅,在了解大自然的同时也了解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解脱了许多困惑,走向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普陀山近年来倡导“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就是体现了“和谐”二字在社会与人之间的互动。和谐是社会发展的本质属性,也是人性向善的根本要求。
普陀山冬暖夏凉,空气清新,可以作为心理修养的旅游胜地,但许多人并不是为了皈依宗教而来,是玩,是散散心而已。然而,去了普陀山等佛教圣地旅游,心灵感受的确不同于一般旅游地。普陀山是个让游客去了还想再去的地方,因为它能使现代旅游活动与人的清净境界相结合,是“天人合一”、“人景合一”的好去处,是人的心灵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