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联产承包在高邮

2008-05-14 00:00:00    作者:陈庚林    来源:今日高邮

联产承包即家庭联户承包责任制,就是改由人民公社大集体下的大呼隆出工、大锅饭分配体制为在集体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品种的前提下,以家庭为单位联系产量实行奖赔的一种劳动记酬方式。它的形式主要有统一经营,专业承包,联产计酬;统一经营,联产到劳;几统一下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等四种。上述情况放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日臻完善的今天已不足稀奇,可发生在近30年前的年代,可是大忌,被视为“复辟资本主义”,“辛辛辛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当年,正是有着一批县、公社、生产大队的领导,在高邮这块土地上演绎着一场联产承包的大戏。

艰难的抉择

城东公社(原武安乡前身)地处城郊,生产条件好,但农民的生活一直富裕不起来,“辛辛苦苦干一天,结果只落一包烟”(意即一角多钱)。这一难题一直困扰着聪明且富有经济头脑的公社党委书记,他百思不得其解。大胆地往深处想,“生产关系已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此时是1978年底,从与高邮毗邻的安徽省天长县悄悄地传来了大包干的消息,本公社凤凰、勤王等四个大队五个生产队试行分组联产计酬的事实也告诉他,联产承包完全可以试一试。在没有任何上级的指示下,他和几位副书记商量,决定将分组联产计酬扩大到40个生产队,占全公社生产队总数的四分之一不到。结果1979年底大出所料,联产计酬的40个生产队与未联产的140个生产队相比:粮食多增5.9%,集体收入多增4%,人均分配收入多增12元。虽是12元,但在那经济匮乏的年代是多么弥足珍贵啊!40个生产队的变化增强了这位书记大搞联产承包的信心,1980年春公社党委决定将联产计酬扩大到98个生产队,占全公社生产队总数的一半以上。这一来,惊动了上面。扬州地委主要领导来了,听了以后非常感冒,不能搞,要下马,这位公社书记骄傲,别出新裁!地区行政公署有一位领导,从地区农委带来一帮人马,重新核实数字……一时让主政城东公社的地方官们感到为难。公社党委书记却心中有底,他不慌不忙,继续坚持,结果扩大试点的98个生产队尽管遇到频繁的自然灾害,但仍增产增收增分配。1981年春,在1979年试点、1980年扩大到一半生产队的基础上,城东公社总结了“农副工,粮棉油,产工本,收支分”的12个字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完善办法,将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要求、内容和方法,全面规划,一次落实。这一年春天,扬州地委一位主管农村工作的副书记带来工作组,听了以后大感兴趣。加之,在安徽主政工作的省委书记万里调任国务院副总理,主管全国农村工作,这一位从大包干发源地上去的领袖从上面主张放一放,才带来了联产承包的春天。四月份,扬州地委在高邮召开公社党委书记会议,正式推广城东经验。会后,城东经验很快传遍扬州大地,这个公社党委书记背着上级搞联产承包的故事一时也成为美谈。

谨慎的调研

高邮的联产承包由下面偷偷地搞到后来的大面积推开,历经四年。四年中能得以发展,且较为健康,得益于两位关键人,那就是时任县委书记的查长银和县长任金富。1980年初,他们对高邮大地上出现的联产承包,在周边没有先例、扬州地委领导又批评要纠错的情况下,对社、队领导没有横加指责,也没有急于推广,而是遵循毛泽东主席倡导的老传统办法,下基层调查研究,听取农民和基层干部的真实想法。查书记在三垛公社茆吴大队蹲点,农民反映“太阳落了山,会计下田记名单,不问完成好与丑,男女一律八分三”;“辛辛苦苦忙一天,最后落一包‘大铁桥’烟”(每包0.14元)。农民的顺口溜和茆吴大队的现实告诉查书记联产承包方向不错。

县长任金富则带领由县委办公室、县农委、临城片负责人组成的工作组,对城东公社调查了20多天。他们根据城东的实际,在大方向不变的情况下,帮助研究,及时提供了大忙中解决“几争”(争水、争机器、争圩口)等问题的思路,使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进一步完善。对个别地方出现的大包干,查书记、任县长也是谨慎对待,能试先试。1980年秋季,马棚公社扬沟王队劳力少,人心乱,60多亩杂交稻没人收割,麦子种不下去。支部书记郭连兴把稻分到劳力割,麦田划给各户种。后来学习外地做法,干脆搞起了大包干,定承包户、定产量、定土地、定上交。群众总结为三句话: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余下都是自己的。当年夏季三麦丰收,增产1.3万斤,减少开支5100元,达上年一半还多。要不要继续搞下去,一位副县长去看了以后,认为坚决不能玩,纠回来;另一位副县长看了以后则认为可以试,搞得党委书记无所适从。一天大早,这位书记找到任县长汇报,任县长早饭后叫上我(时任县政府办秘书)和他一起去扬沟五队,调查了半天,下午又议了半天,连晚我们写了一篇调查报告。任县长亲自加了按语:“建议以《高邮情况》(内参)发各片工作组长、公社党委书记阅,凡同类情况的地区可试一试。”这样,马棚公社的党委书记才有信心继续搞下去。

最近,我查阅了有关资料:1980年县、社两级共组织186人,搞联产承包试点31个大队,249个生产队。四月份开始,全县参加调查的大队支部书记以上干部有1915人,其中县委常委、副县长、各片工作组组长13人,公社党委正副书记73人,公社管委会副主任128人,写出调查报告43篇。联产承包给高邮带来了一笔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基层的渴望

其实,就在城东公社试行联产承包、马棚公社扬沟五队搞大包干的同时,在高邮广袤的大地上,从天山脚下到芦苇荡边,从子婴河畔到盐邵河旁,从1979年起一股联产承包的暖流正在涌动:

伯勤公社4300亩后作稻,包产到户122个生产队,占73%;

川青公社扩大承包段,明确专业活:在“四夏”中,翻塘、下肥、做埂、平田、割麦、挑把等6种农活实行承包到劳,育秧、场头管理等农活实行专业承包;

东风公社实行五个结合,明确责任田;

一沟公社红桥大队庄东生产队“四夏”中小段包改为大段包,收栽管任务一次落实到户到劳。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农民和广大基层干部才是改变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真正主人。1981年10月,县委适时召开三级干部大会,推广城东公社联产到劳的做法。同时,周山、甘垛、菱塘、车逻、界首、八桥中桥等公社党委和大队的书记们,均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多形式联产承包的做法,此举足以证明,他们也早已行动了。

作为当年组织大会发言材料的我,最近走进市档案局在周成局长的帮助下,查找到了目录号“81”卷号“609”的卷宗,一篇篇介绍材料,纸张虽已发黄,当年的笔迹犹在。我又一次置身于联产承包的热潮之中,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高邮的联产承包值得回顾。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