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29 00:00:00 作者:孙玉林 来源:今日高邮
当我在家乡中学读书的时候,周山烈士就成了我心中神圣的精神榜样,我曾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站在你的面前/我无法平视你伟岸直立的躯体/总喜欢在这个季节里来看看你/看你从容矗立在风雨雪月中……没有太多的问候/我默默地肃然起敬。”
追缅先驱,重吟壮歌。62年前,周山烈士为了革命不远千里告别家乡,在周山镇周家垛战斗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时年仅29岁。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且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正是周山烈士的革命精神,多少年来一直在激励和鼓舞着周山人民。为了医治战争的创伤,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镇人民团结奋斗,艰苦创业,使周山这个革命老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镇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社会事业长足进步,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我们每一个周山人都因为共同拥有着这个英雄的名字而感动,都因为共同继承着这种崇高的精神而自豪,都因为共同生活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而激奋。当然,让我们为之动容的还不仅仅是这些。12年前,周山烈士的女儿——高山女士沿着父亲革命的足迹,踏上了这片土地,从此与周山结下不解之缘。由于我在家乡政府部门工作的缘故,有更多的机会结识了高山女士,并记下了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1996年,高山拿出自己的积蓄以父亲的名义设立了周山教育奖励基金,并实行定期捐助增加基数,目前基金已经达到了50万元。无论她身处何地,都一直惦念着周山的事业,关注着周山的发展。她曾经工作的一家跨国公司有一批电脑要更换,她想周山的学校一定很缺少,随即派人从北京托运过来,于是学校里有了第一个电脑实验室;她的丈夫单位有一批空调和一辆面包车闲着,她还是先想到周山那个地方会用得着,亲自从北京送过来;她得知浙江的一个合作单位里有一批桌椅要处理,就全部买下从浙江运过来;每年暑假,尽管她工作繁忙,也要安排周山学校里品学兼优的学生们到北京去开阔眼界;她说过,她会经常来这里看一看、走一走,在这10多年间,我们也得知她的工作、生活多有变动,但她一直坚守着这份承诺,未曾改变……当然,我无法记下全部的故事和故事的全部,我知道不只是我一个人记载着这些点点滴滴,在我们周山可谓是童叟皆知,家喻户晓。
每一个人的生命里都会有自己值得珍藏的记忆和难以忘怀的人物,在我们周山人的心里却留存着同一种记忆和同一个人。在这里读过书的孩子们会记得高山奶奶谆谆善诱的嘱咐和希望,在这里工作过的领导们会记得高山大姐热切诚恳的建议和期盼,还有像我一样一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会很清晰地记得高阿姨务实可亲的面容和印象。
我一直在想,是怎样的一种力量和情结,让高山将无私的爱洒在这片用父亲的鲜血染红的土地上,承担着爱的接力,演绎着爱的升华,创造着爱的奇迹。是缘于革命烈士后代博大的情怀么,是缘于女儿对父亲忠诚的爱么,还是缘于童年受父亲影响立志为祖国无私奉献的理想?但无论怎样,高山对周山、对周山人爱的情结,足以让我们为之感动,为之感激,为之感恩。在这种情结的感召下,2006年全镇广大党员、团员、干部、教师、学生、企业经营者、工人、在外成功人士以及广大农民群众慷慨解囊,踊跃捐资,投入60万元扩建了烈士陵园广场,用这样一种微不足道的方式告慰先烈,回报烈士的亲人。
高山每一次的到来,这个小镇都会沸腾一阵子,人们欢欣相告,纷纷赞叹,从四面八方赶过来看望她,好似家里来了最尊贵的客人,走在大街上,人们会习惯地和她打招呼。学生们喜欢称她高奶奶,我们则称她为高阿姨,长辈们则会称她为高大姐。这些亲切而纯朴的称呼把她和乡亲们拉得很近很近。
走进春天的周山,美丽的乡村尽现出朴实的风情,和谐的小镇勃发出无限的生机,红色的热土上涌动着感恩的思潮,而这一切,都与爱有关。
大爱无言,博爱无疆。高山女士从未表述过她为什么要这样做,还想再坚持做什么。我们也无须多问,在她的每一次行程、每一个故事、每一个微笑中,全然能感悟到她对这片土地爱之真诚、爱之凝重、爱之久远。
这种爱,不只是给我们感动,更多的是让我们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