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汪曾祺与东大街

2008-04-22 00:00:00    作者:朱延庆    来源:今日高邮

汪曾祺的青少年时代是在东大街度过的。东大街在清代叫孝义东铺,解放后叫人民路,年长者则通称东街。

人民路上有竺家巷和竺家小巷,可以想见历史上竺氏家族之庞大。现在大概一个姓竺的人家都不在这儿住了。竺家巷有挂牌的“汪曾祺故居”,门朝西几间低矮的瓦屋,现在是汪曾祺的弟弟汪海珊,妹妹汪丽纹、妹婿金家瑜居住。1981年汪曾祺阔别40年后在这里住过一段时间。其实这里是汪家的后门,是附属用房,汪曾祺家有好几十间房,大门在东边的科甲巷(今傅公桥路),有庭院,有花园,有客厅,有店面房,汪曾祺青少年时期怎么会住这里!汪家在臭河边还有一二十间房,另有2000多亩地,多为草地;开了“万全堂”、“保全堂”两爿药店,这些都是在他祖父汪嘉勋手上置的家产。

先说竺家巷。巷口是“七拳半烧饼店”,进巷是如意楼(座西)、得意楼(座东)两家茶馆兼酒楼。向东在现在的“汪曾祺故居”的对面是吴大和尚烧饼店,他有漂亮的妻子,眼角上有块小疤,却疤得很美。从美学角度看,这是有缺陷的美。他有四个儿子,老四还在,七十多岁,中风了,住在老地方。问他为什么人称他父亲为吴大和尚,他摇摇头,不知道。再向南就是顾家豆腐店,有一个相当美的女儿。斜对面就是汪曾祺小学同学邱麻子家,小学三年级时因为“摸”了女生,被学校开除了。巷尾是严氏阁,至今还有一个阁楼在,不知为什么老百姓都说成“胭脂阁”。严氏阁是个大的牛集市,有水塘给牛打汪汪。向东是唐家小新娘子家,汪曾祺母亲时常在自家花园里摘上几朵鲜花送给刚结婚的小新娘子,小新娘子健在,八十多岁了,还经常同人谈起那美好的回忆。再向东,即今傅公桥路东边是薛大娘家和她家的大片菜地。薛大娘是一个身心都很健康,性格没有被扭曲、被压抑,无拘无束的自由的人,她的道德观念与大户人家的太太、小姐完全不同。她主动与保全堂的蒲相公发生性关系,是因为蒲相公一年只有一个月在家与妻子相会,却要熬上十一个月。青年男女双方有意思的,她会从中撮合,急人之困,成人之美,心好。而从道德的另一个层面看,她是撮人“野合”,是与那个社会的伦理道德相抵牾的。

竺家巷的斜对面是马家线店,老板是樊川人。樊川一直属高邮管辖,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才划归江都。马老板有个老儿子马鸿增,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是全国知名的美术评论家,现住南京。

马家线店的隔壁是源昌烟店,《异秉》中有详细的介绍。汪曾祺是一个老烟民,这或许与小时候常在源昌烟店玩有关吧。有关烟的知识大概也是从老板那儿学得的。源昌的老板姓韦,老邻居说:“韦家是洲上的。”“洲上”即长江中的沙洲,大概是镇江人。

源昌烟店的斜对面是戴车匠家。当时高邮城做车匠的只有三家,南门一家,北门一家,戴车匠则是东街一景。戴车匠年老时耳朵聋了,人很和善,他养了几个女儿,最后养了个儿子,惯得很。在汪曾祺的《故人往事》中特别写到,戴车匠为了独儿子养了一窝洋老鼠装在玻璃的长方木箱里,挂在东面墙上,引来孩子们到他家看白老鼠踩车、推磨、上楼、下楼,整天不闲,其实戴车匠对洋老鼠并无多大兴趣。每到清明节,戴车匠总为儿子车一个特大号的螺蛳弓,令小朋友们都很羡慕。他的独子后来在南京中医学院药材系毕业,留在南京工作。戴车匠的手艺失传了,门面还在。高高的坡台、新漆的铺门。戴车匠左邻是侯家银匠店,后来搬到吉升酱园旁。右邻是杨家香店。这两家都有后人在。

戴车匠对面是陶家炮仗店,门面还在。《岁寒三友》中的陶虎臣的原型即是陶老板。上了年纪的人至今还记得陶家的“遍地桃花”的鞭与大花炮,还有特制的“酒梅”,尤其是会做焰火,会做“炮打泗州城”,会做别有情趣的“芦蜂追瘌子”。

陶家炮仗店西面是蓝建芳儿子开的碗盏店。在《道士二题》中写到蓝芳请五坛道士到他家为他父亲超度亡灵的故事,令人惊恐色变,这是一个令汪曾祺听了很不舒服且莫名的故事。蓝建芳是个医生,好像是镇江人。蓝家碗盏店再向西就是谈家大门楼了,这是汪曾祺祖母的父亲谈人格的家,有几十间房,连万顺酱园家的人也住在里面。汪曾祺自己说,他《徙》中的谈甓渔原型就是谈人格,他是清代同光体的诗人,编过《高邮竹枝词》,他没有做过什么大官,他的学生有的很有出息。汪曾祺在《故里杂记》中特地引录了谈人格的《警火》诗和小序。谈人格的后人开设过私塾,笔者曾在那里读过。

谈家大门楼已经不那么高大了,只在中间留了一个过道。斜对面是竺家小巷,巷口座西朝东的第一家住着汪曾祺小学、初中的国文老师高北溟,临街的两间门面房犹在,几易住户。如果在大门上贴上“辛夸高岭桂  未徙北溟鹏”的对联,人们会猜想,高老先生大概在家认真编校他的老师谈甓渔的诗文集吧。高家三代都是租住在这里,面积不大,还有小花园。高北溟为人正直,对学生要求很严,如今年长者还记得他的模样,当时的人给他起了个绰号“高红脸”。他遇到不如意的事就涨红了脸。他有两个女儿,大女儿高冰,一直在镇江教书,其子却一直在高邮,如今是一个规模不小的工厂的厂长。二女儿高雪因感情上的不得意、志向未酬,郁郁寡欢、抑郁而逝的凄惨故事至今还感染着很多人。高雪的丈夫汪厚基的家在草巷口,结过三次婚,高雪前是仲氏,高雪后是戚氏。汪曾祺很尊敬、很怀念高北溟老师,高老师对他后来的写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竺家巷斜对面是王家熏烧店,那条街上的人们都称这家为“南京老”。他家上代是从南京迁来的,“熏烧”的味道好,五香牛肉、五香兔肉、卤豆腐干、桃花      等都很受欢迎,尤其是蒲包肉,汪曾祺在《异秉》中特别介绍蒲包肉的做法。蒲包肉是高邮特有的熏烧,很有可能是“南京老”从南京香肚的制作中得到启发,结合本地人的口味改造、创新而成的。扬州、南京、上海等地的朋友来过高邮的都很赞赏味美的蒲包肉。《异秉》中的主人公王老二即是“南京老”后代的原型。“南京老”的后代改行了,不卖熏烧了,他家的手艺却传开了。在高邮城像昔日王二摆的熏烧摊很多,人们一看到熏烧摊就自然会想到王二,想到他发达的重要缘由即异秉——大小解分开。

竺家巷向东两家是邵家茶炉子,开了六七十年了,隔壁就是保全堂药店,两间铺闼子门,门对子是汪曾祺祖父亲自拟的:“保我黎民  全登寿域”,亦俗亦雅,这是药店的经营宗旨、郑重承诺,很有气势。汪曾祺常到保全堂来玩,店里的管事、刀上、同事、相公都亲切称他为“黑少”,汪曾祺很高兴,他小名叫“小黑子”,“黑少”即“小黑少爷”,那是尊称了。他几乎每天都到保全堂,他会在保全堂见到来买药的、闲坐的各种各样的人,听他们讲在家里、在书本上听不到、看不到的生动的故事,而且在保全堂里边发生着各种各样的生动的、有趣的故事。管事蒲三的艳事曾令相公们羡慕不已。保全堂是汪曾祺了解生活、观察生活、研究生活的一个重要窗口,是他青少年时期积累创作素材的一个重要来源。有的故事很离奇,汪曾祺记住了,后来写在小说里。

汪曾祺对生活感兴趣,对保全堂感兴趣,对保全堂的“相公”等也感兴趣,而且关注他们的生活、命运、遭遇。像陈相公这样的青年学徒,在那个时代很多,他们处于社会的底层,他们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在他听到王二介绍发达的异秉后,立即到厕所上仿效之,令人忍俊不禁,但又笑不出来。保全堂几个“相公”笔者都见过,都操淮安口音,有陶相公、罗相公、陈相公等。陈相公蹲的厕所至今还在竺家巷。

保全堂的信誉很好,不卖假药,那时的药店一般都不卖假药。而可贵的是坚持卖“地道药材”。小时候曾经随父亲去保全堂配过药,后来还请汪曾祺父亲汪淡如看过迎风掉泪的眼疾。   (未完待续)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