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08 00:00:00 作者:周正荣 来源:今日高邮
《跨越国界的爱》 倪文才 著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7年12月第1版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新华日报南京记者站工作期间,曾经花了近半个月时间,采访南京市儿童福利院,耳闻目濡,那些被父母遗弃的数百个孤残儿童的命运,强烈地震撼了我的心灵。那些孩子是不幸的,但他们又是幸运的。在他们被父母遗弃以后,党和政府接纳了这些孩子,福利院的保育人员,成为他们的再生父母,以慈母的善良,关爱他们,为他们的成长呕心沥血。当年,我以激动的心情,写了长篇通讯 《孩子,谁是你的母亲》,新华日报以一整版的篇幅发表了这篇通讯。
真是历史的机缘,二十年后,我的朋友、高邮市政协主席倪文才同志,拿来他的新书稿 《跨越国界的爱》,请我作序。而这本书是在更宽阔的视野下,展现一批美国、加拿大等国父母收养中国孤残儿童的催人泪下的故事。被遗弃的孤残儿童在中国和异邦同样被爱的不同版本,诠释了一个真理:爱是人类共同的语言。
《跨越国界的爱》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立足点,承载和展示了跨国收养的精神内涵。它不是一本学术著作,也不是小说散文,而是一位行政工作者出于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以高邮儿童福利院参与跨国收养项目为切入点,以自己与跨国收养家庭的联系为经线,以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为纬线,凸显主题,诠释“大爱”。
阅读全书,我感到其文其理有三大特点:
一是立意高远。作者写作本书的用意无疑是用生动的事实唤起人们爱的觉悟,关注、关心、关爱处在弱势地位的孤残儿童。如何让被遗弃的孤残儿童享受应该享受的人伦之爱?收养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作者把目光投向跨国收养的领域,叙述外国家庭对中国儿童无微不至的关爱,从而使失去父母之爱的孤残儿童重新得到了父爱母爱,找回幸福的童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用一个章节——“爱在呼唤——为遏制弃婴而努力”,从社会保障、生育观念、医疗措施、法制等角度,深入探讨了解决弃婴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同时,作者时时注意在中外文化的比较中表达主题,使读者在了解跨国收养事实的基础上,得到多方面的启发,进而使关心孤残儿童工作更加人性化。
二是内容丰富。作者为了很好地表现主题,采取多种方法,做了大量的调查收集和整理工作,获取了很多一手资料。如在《国外家庭收养小孩的原因》一节中,作者为了解开外国家庭到中国收养的谜团,“通过美国朋友查尔斯与美国、加拿大等地30个从高邮收养小孩的家庭建立了联系,我梳理出要调查的14个问题,请他们回答,收到了他们一百多封回信”,作者将每封信由外文翻译成中文,逐一进行分析归类。作者还用较大篇幅介绍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慈善事业,以及与中国孤残儿童有关的社会慈善项目,如美国的义工制度、半边天基金会与半边天基金会在中国、在高邮实施的救助项目,这些看上去与跨国收养关联度不大,其实,只要细细品味,便可体会作者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推进慈善活动,让孤残儿童从不同形式的慈善活动中得到救助和扶持。
三是文风平实。作者明白晓畅的语言把人、事、理表达得很清楚,让读者走进一个个收养家庭,分享他们的天伦之乐。节奏明快而流畅,平实而清新,宛如山间一泓淙淙流淌的小溪,读来令人心旷神怡。同时也在轻松的阅读享受中思考沉重而深刻的孤残儿童问题。比如“涉外收养登记服务中心”一节里这样写道:“当阿姨把孩子送到他们夫妇手里时,这对小姐妹则是惊慌不安,哇哇大哭。这对夫妇立刻手足无措,方寸大乱。不过他们想得很周到,马上从包里拿出饼干、玩具逗孩子开心”。写得多么细腻,多么真实,孩子的认生、父母的怜爱跃然纸上,让读者加入其境。正是平实,使内容更接近于真实自然,可亲可近,易于被不同层次的读者所接受、所喜爱。你既可从感人的故事中得到熏陶,提升对爱的理解,也可从丰富的资料中得到启发,创新思维改进工作。特别是我们的专业工作者,对如何开展慈善事业、做好孤残儿童福利工作、救助弱势人群等,可以从书中获得诸多启迪。
人类之所以生生不息,也许正是爱的滋养,爱的支撑。世界如果缺少爱,甚至没有爱,那必然是黑暗而凄惨的。无论是基督教,佛教,还是儒教,尽管教义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其核心都是爱。基督教信奉“爱人如己”;佛教信奉“仁慈”;儒家更是提倡“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跨国收养行为证明爱是可以超越时空、超越种族、超越信仰等一切外在的因素,而使人类“爱到永远”。
一年前,我获赠文才写的书《故事里的故事——1931年高邮特大洪灾和运堤修复历史再现纪实》,那本书记录水给高邮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福祉,视角独特,深沉而凝重。这次又出新书《跨越国界的爱》,不管是审视历史还是反观现实,两本书共同的视点都是以人性的思索关注民生。或含蕴、或彰显,大爱则是共同的主题。一个领导干部,能有这样的朴素真挚的人文情怀,实在令人敬重。祝愿文才以此品此心,书写更多佳作,汇入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乐章。
(作者原任新华日报总编辑,新华日报报业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现为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