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爱的追寻

2008-04-08 00:00:00    作者:丁乙    来源:今日高邮

——读倪文才先生新著《跨越国界的爱》

如果说倪文才先生两年前出版发行的专著《故事里的故事》,是对70多年前发生在高邮的那场刻骨铭心的运河决堤浩劫、那段不可忘却的灾后复堤工程、那些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感恩的义士善举的虔诚追忆与感人再现的话,那么他日前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著《跨越国界的爱》,则是作者对那些缺失生身父母之爱的孤残儿童及其被跨国收养这一敏感、神秘的社会伦仁问题的潜心追寻与深情演绎。换言之,《跨越国界的爱》演绎的不单是众多国外收养家庭给予被收养孤残儿童的至爱与呵护,更是作者对被国外家庭收养儿童和社会弃婴问题充满爱心、社会责任心的执着追寻与深沉思索。

弃婴与跨国收养之所以被人称为敏感而神秘的社会问题,一来在许多人心眼里它涉及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正在改革开放中快速崛起的当代中国的国际形象,此类题材既有“社会性”也有“政治性”,具体处理时不易把握“尺度”自不待说;二来跨国收养孤残儿童既有许多前提条件、烦琐的工作程序、漫长的等待过程,又大都在国内外相关社会组织机构之间半遮半掩地操作运行,非专业工作者鲜有机会直接介入,欲知详情始末、来龙去脉,既不是一桩轻而易举的事,也不是一件“短期深入”就能了然于胸的事。作者身为一名领导干部,在每天处理大量行政事务、工作不胜辛劳的同时,不仅长期怀揣仁爱之心关注研究这一社会问题的发生、发展过程,而且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先后同多个国外相关民间组织与专业人士、数十个国外收养家庭与被收养孤残儿童建立电子信函联系,展开多角度、多层面的对话交流,真可谓数年苦心孤诣鲜为人知。这不仅需要有直面现实的坦荡胸襟、冷静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怕“触礁”、不惧担当责任的足够自信与勇气,更需要有关爱孤残儿童优抚事业、关心被国外家庭收养孤残儿童身心成长与前景未来的炽热情怀和崇高社会责任感。

这一饱含深情的笃志追寻,不仅使作者获得了大量真实可信的第一手资料(其中包括些许不可多得的国外收养家庭的个人信息)和一个个鲜活有趣、感人至深的故事,也为《跨越国界的爱》成功出版及其质朴严谨去雕饰、详实生动不夸张的叙事风格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者多年充满爱心的不懈追寻绝不仅仅限于单一层面的材料叠加。细读《跨越国界的爱》,我们不难发现作者至少在三个相关层面作了层层递进式的寻访与研读。第一层面以大多数人格外关心的被收养孤残儿童在国外收养家庭的身心成长、前景未来为线索,通过由近而远的一个个真实场景、一件件生活趣事的生动描述,特别是一封封被收养儿童亲手写来的电子信函中稚嫩而不失童真的纯情直白,让人们最为关心甚至有几分担忧的生活是否美好、学习是否进步、身体是否健康、心境是否快乐,与养父母的关系是否亲密无间、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其他种族的同龄儿童是否能和谐相处等等问题一一释然,也让高晓坤、高安珍、高安彩等一个个在国外收养家庭幸福快乐成长的儿童活跃在了人们的眼前。第二层面以国外家庭收养我国及其它国家和地区孤残儿童的直接动因与价值观念、精神追求为线索,通过作者与以查尔斯为代表的若干个国外收养家庭主人多层面的坦诚交流与互不设防的共同探讨,一方面揭示出:国外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家庭热心收养我国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孤残儿童,绝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在生命延续、后代繁衍、家族兴旺等方面与我们传统的家庭观念、伦理标准有着不少相近、相似之处,更是因为他们在仁爱理念、社会责任、价值取向、宗教信仰、精神归属等方面有着许多与我们迥然有异并且值得我们珍视、反省和借鉴的闪光之处;另一方面披露了大多数国外收养家庭之所以那么热心大度地让他们收养多年的孩子同当初的收养地及其社会组织机构保持亲密接触与经常往来的深层原因。第三层面以如何抑制、减少直至消除弃婴现象,让所有婴幼儿(包括智障、残疾婴幼儿)都能生来享有父母之爱、仁伦之爱、社会之爱为线索,通过作者与“美国义工团”、“半边天基金会”、“美国家乡儿童基金会”等相关民间组织和专业人士的深层探讨,从社会荣辱、道德崇高、生育观念、法制建设、社会保障等方面阐述自己的沉重思考与独特见地,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教益,给人以警醒。

这三个层面的寻访与研读既相互关联又相互补充,堪称相映生辉、相得益彰,从而使得《跨越国界的爱》这部新著既有一般纪实性作品的显著特征,又有许多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专项研究的学术特质。

作者对孤残儿童与跨国收养的数载痴情、笃爱追寻,也在《跨越国界的爱》这部新著的篇章架构与叙事方式中得到充分体现。全书以“爱从远方来”开篇,经过“爱在他乡”、“爱在延伸”、“爱在升华”、“爱到永远”若干章节的层层追寻,以“爱的呼唤”收篇,可谓一“爱”贯全篇,一字见题旨。这不仅给人以剥茧 抽丝一般的流畅之感、整饬之美,而且给人以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纵深感、凝重感。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