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08 00:00:00 作者:丁鹤军 来源:今日高邮
我出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的苏北里下河农村。那个年代,生活拮据,物质匮乏。和乡下孩子一样,我也是穿着手工纳制的粗布鞋长大的。
我小姑妈是个朴实的农妇,没有文化知识,却是做女红的好手。冬季农闲时节,我们生产队的大姑娘、小媳妇围在小姑妈门前,一边晒太阳,一边剪鞋样、纳鞋底,忙着做新布鞋,很是热闹。小姑妈先用面粉打成浆糊,把积攒了一年的零碎布头拿出来,冼净理平,一层一层的粘贴在卸下的门板上,在太阳下晾晒。这就是做千层底布鞋的毛坯子,老家叫做“糊骨子”。纳鞋底是硬功夫,要耐心恒心。记得小时候,小姑妈揣着鞋底回家串门,纳着鞋底子,陪奶奶她们闲聊一些家长里短。昏暗的油灯下,小姑妈手指上戴着布满小圆坑的针箍子,一手捏着针,针引着线,线牵着鞋底,一针一针地纳,一线一线地穿,线与鞋底的摩擦“嗤嗤”声悠悠扬扬。鞋底厚实,几乎每一针都要借助针箍子抵住针,才能穿透鞋底。有时走了神,戳在手上,点点血花,缀染指间;有时针涩了,小姑妈就用头发蹭蹭手上的针尖。小姑妈纳的鞋底,针脚细匀,横竖成行,厚实精致。主要工序完成后,鞋面的工作就相对轻松,但要讲究技巧,鞋面的四周要完全吻合于鞋底的四周。小姑妈用锥子从鞋面的底面穿上来,一直穿过鞋面四周的边缘,将鞋面牢牢地用线固定在鞋底上缝合在一起,一双舒适美观、柔软透气的布鞋就做成了。
我穿着小姑妈做的千层底布鞋走过了童年、少年。当兵临行,小姑妈赶制了一双布鞋送我,但入伍后,部队要求规范,标准统一,穿戴必须是配发的军用品,小姑妈做的布鞋只能存放在库房的留守包里。军旅之路,居无定所,当兵的几年里,打起背包就出发,常常变更驻地,随身携带物品也常常丢失。但小姑妈送我的布鞋却一直珍藏着。我知道,那朴质的布鞋一层一层的是关怀,一针一针的是挚爱,针针线线融入了小姑妈几许期待、几许盼望。布鞋是我精神的依赖、感情的寄托和追求进步的不竭动力,让我始终不能忘却自己是从农村走出的孩子,催我奋发向上,勇争一流。不负所望,当兵的几年里,我入党,立功,评为优秀士兵,又背着这双布鞋跨入了军校的大门,走上了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日子悄然逝去,不知何时,我脚上也穿上了上千元的意大利品牌皮鞋,走在繁华的都市街头,我神采飞扬意气风发,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小姑妈做的布鞋已淡出了我的视线,远离了我的生活。
逝去的一年,是我人生道路上经历曲折的一段岁月,心难随想,事不如意。我颓废沮丧,甚至想告别军营转业回到地方谋求发展。而小姑妈的乳腺病在手术两年后又加重复发。大病未愈、身体虚弱的小姑妈执意要来太原。小姑妈告诫我的话简单朴素,让我懂得珍惜,要记得自己是穿布鞋长大的农村孩子。刹那间,我眼眶一热,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脑海中浮现出当年小姑妈在暗淡的油灯下纳鞋底的情景。真的庆幸有亲情关爱,有温暖布鞋,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找回自我……
小姑妈,等你病好后,再为我做双布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