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26 00:00:00 作者:辛予 来源:今日高邮
甓社湖又称甓射湖,是高邮湖的别称之一。
黄庭坚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从文学上看,他是江西诗派的鼻祖;从书法 上看,他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坛四大家。
黄庭坚曾不止一次地游览过甓社湖。当时他的门师苏轼在徐州任知府,而苏轼常到扬州 平山堂欧公祠祭奠自己的恩师欧阳修,黄庭坚随行,途经甓社湖。但每次都是匆匆而过,未作留连,也未留下什么诗作。
黄庭坚与高邮的关系开始密切是在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以后。其原因有两点:一是他成为高邮先贤孙觉(孙莘老)的乘龙快婿,按民间通俗的说法,算是半个高邮人;二是高邮大才子秦少游也拜在苏轼门下,与他成为“师兄弟”。
北宋元 三年(公元1088年)秋,孙莘老过六十岁生日,黄庭坚特地由汴京赶到高邮,专程来向岳父祝寿,并在高邮稽留了几天。
孙莘老也是个大文人,曾任吏部侍郎、御史中丞等,有《春秋经解》、《孙莘老奏议事略》等传世。文人过生日当然非同一般俗人,特别是佳婿黄庭坚的到来使得老岳父孙莘老十分高兴。他决定约请一帮诗朋文友相聚,其中包括家乡的父母官——高邮知州杨蟠。
生日宴会不似一般的应酬性宴请,在家里举办的气氛反而比在外面随便找个饭庄或酒肆来得亲切与随和。所以孙莘老的家尽管住在城西郊靠湖边,离城区较远,但朋友们还是一致赞同聚会就放在他家里。
孙莘老为宴会场所的安排真是煞费苦心。他原准备在院子中就着两棵杏树搭个凉篷,以遮挡“秋老虎”的阳光。女婿黄庭坚却建议他将凉篷搭到院子外边来,因为院外不远处就是孙莘老建的“玩珠亭”。
说起这“玩珠亭”,还有一段来历。宋仁宗时,高邮湖上常有珠光出现(沈括《梦溪笔谈》中有此记录),为能看到珠光,住在湖边的孙莘老便出资建造了“玩珠亭”,即专供观赏珠光的亭子。亭子建成后,孙莘老常在夜间到“玩珠亭”读书,以便有机会能看到珠光。
文人相聚,煮酒论诗,本就风雅之至,而与这“玩珠亭”一联系,能把湖光水色饱览无余,则更使这场生日酒宴带上了几许生机勃勃的野趣。
寿辰这天,当文朋诗友们来到湖边,从烈日下走进凉篷坐下,在习习凉风中除了浑身舒服、倍感快意而外,都交口称赞主人的安排独具匠心。
孙莘老当然不愿掠美,他得意地将女婿黄庭坚介绍给客人们,这使客人们更加受宠若惊。
黄庭坚虽然年轻,但其才名、诗名却要比岳父孙莘老高得多。黄庭坚时任朝廷秘书丞兼国史院编修,名播大江南北。因而他的到来不仅使这场生日宴会更加风光、更加别有情趣,也使所有的客人感到无比荣幸。
一阵觥筹交错之后,来宾总不愿放过这个难得的学习和一饱眼福的机会,因而纷纷请黄庭坚当场赋诗写字。
黄庭坚也知道高邮是人文荟萃、藏龙卧虎之地,自然不敢托大。他推知州杨蟠,认为他是父母官,理当开这个头炮。
杨蟠以前曾和黄庭坚有过—面之缘,算是熟人。他笑道:“今天是令泰山花甲寿辰,大家随便些、轻松些。咱们今天来的都是莘老兄的客人和朋友,私宴上只叙友谊,不谈公务,哪管他父母官不父母官。不过既然贤契如此客气,却之不恭,杨某就不揣冒昧,以《玩珠亭》为题先献上几句顺口溜,聊供一哂,也算是抛砖引玉吧!”
众宾客鼓掌,畅蟠轻咳两声,沉吟有顷,吟道:
客醉金台月未生,大风四面响吟吟。
骊龙一觉惊寥穴,老蚌厂年拆晦瞑。
人胜文章如有待,岁饶丰乐不无灵。
崔仙当日曾为赋,灿烂应同照此亭。
这是一首咏“玩珠亭”的七律,虽说不上怎么样,但出于礼貌,大家还是鼓掌叫好。
孙莘老作为主人,当然希望女婿能在这个宴会上亮亮相,一显身手。他向黄庭坚使了个眼色,道:“杨知州这头炮开得好,山谷(黄庭坚的字),你就胡乱写几句,算是应个景,不扫大家的雅兴吧!”
说罢让人取来了文房四宝,就在凉篷中另一洁净的桌面上铺好。
黄庭坚见老岳父如此之说,知道过份推托反而不好,也就拱手谦道:“有知州大人的大作在前,山谷也只好勉为其难,狗尾续貂了。”
他提笔在手,饱蘸浓墨,双眼看着玩珠亭及远处湖光水色,便往宣纸上挥去:
九陌黄尘乌帽底,五湖春水白鸥前。
扁舟不为舻鱼去,收去声名四十年。
这首诗气魄很大,用典也恰到好处,加上那如行云流水的行书,因而博得大家由衷的赞叹。
有人提议,再就玩珠亭写一首,黄庭坚笑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
这是借用唐人的典故,意思是说,杨知州已有咏玩珠亭诗在前,他如何再吟咏呢?
杨蟠道:“贤契莫谦虚了,老朽久慕贤契诗名,贤契能与老朽同题而咏,老朽也好学习学习。”
众人又一番劝说、怂恿。
黄庭坚这才重新提起笔,道:“众命难违,小可献丑了。”他写道——
甓社湖中有明月,淮南草木借光辉。
故应剖蚌登王室,不若行沙弄夕霏。
以上两诗就是黄庭坚诸多诗篇中唯一描写高邮风光的两首七绝,题名曰:《呈外舅孙莘老》。特别是第二首传播甚广,据说,今日高邮湖之所以又称为甓社湖,就是由此诗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