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阅读琐记

2013-03-29 00:00:00    作者:陈 坚    来源:今日高邮

堂弟锦仁先生,带来一本《陈氏家谱》的复印稿,嘱我读了写篇后记。而我知识浅薄,又未参与家谱修订,遵命只能把阅读和学习的肤浅感受写在后面。

锦仁先生建国后从戎,转业新疆,曾任公社党委书记和县局局长等职,以赤忱之情,屯垦戍边,建设西域,四十余年如一日,直到退休后才客居扬州。如今已是七十多岁的人了,但仍老当益壮,不辞劳苦,下乡拜访长者,多方收集资料,为重修陈氏家谱尽心尽力。

家谱,又名族谱、宗谱、家乘。据《辞海》解释是:“旧时记载一姓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谱籍。”愚以为,尘寰历尽沧桑,旧时的封建宗法制度早已被消灭,束缚农民的“族权”已被推翻。今人重修家谱,目的是弄清一族宗支的来龙去脉,辨别长幼,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风尚,把勤劳致富、尊老爱幼的美德传给后代。后人也应了解自己家族的历史,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也不能“数典忘祖”!

陈氏宗族,历史悠远。打开《史记》可见,从周武王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至陈国内乱,陈氏后代陈完(即田敬仲)出奔至齐,被任为卿,后代逐渐强大,传至田和夺取了齐国政权。据谱中概述,秦灭齐后,田氏后代田轸出逃至颍川,恢复了陈姓,后发展为名门望族。

谱中附有清·咸丰九年至光绪二十二年间,陈氏后裔所作三次修谱的三篇序言。十三世裔孙郑儒先生在序中说:“陈氏旧谱有失其传,而苏州望族亦莫可考矣,所可考者惟邮之义兴西村陈家庄之一线耳,自我始祖九思公由洪武年间爱及始祖妣择居于此。”清·光绪元年,十四世裔孙柏龄,按世系而稽,分门而注,已将家谱修订至十五世止。尔后,又由十四世裔孙蕙华和十五、十六世裔孙,会集同宗,将家谱重辑一新。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周巷镇之南陈家庄由十六世裔孙达道、达淦、达迁、达凯和十七世裔孙仕秋等人搜集一部分旧谱,整理成册。据《颍川堂陈氏支谱》谱书记载,先祖九思有弟兄九人,独留小弟九思居高邮北门外鞠家桥,历四五十年。后人因不堪重负,又连锅一担挑到北乡周家巷之南的侉子营。陈氏后代发展到五十多户时,因庄名纠纷,官司打到苏州知府。这个庄名案的判词很有趣:“独木不成林,单户不成庄,古今常理。李姓在先,其户甚寡;陈姓虽后,子孙甚众,适宜其庄。毋庸置辩!”从此,陈家庄的庄名便名闻遐迩。近年以来,十八世裔孙锦仁,在世叔应谷先生指导下,对全村诸多分支家谱,收集重新整理,按世考核,将陈氏家谱新增十六至十九世,并手写成册。族人如此同心续谱,实在令人敬佩。自始祖九思公迁至高邮繁衍子孙,迄今已历时六百多年。家谱按辈分列名,世代绵延,其增减变化,可供分析,后人览之,当有所思。

往事难忘。记得陈家庄曾有个陈家祠堂,东邻“西来禅院”,南边有一小广场。儿时,我曾在这祠堂里烧香叩头,入村塾读书。抗日时期,曾在这广场上唱歌,扭秧歌舞。上世纪七十年代,这祠堂和寺庙就被拆去,在陈家庄与钱巷之间盖了一所小学学校,后又拆了。对昔日祭祖的事,已经忘却。然而,人到耄耋之年,常常缅想祖先,二零零五年四月,我自北京归来,才欣然下乡祭祖。正如锦仁先生所说:落叶归根,乡情难忘。每逢清明祭祀祖先,实为情理中事。人爱歌呼盛世,常谈莫忘祖先。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