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29 00:00:00 作者:朱延庆 来源:今日高邮
西安有大雁塔,高邮的镇国寺塔素有南方大雁塔之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全国现存的600多座砖塔、石塔、木塔中,方形的塔很少见,镇国寺塔与大雁塔形很相似,均为方形。
由高邮市政协牵头筹款已重新修建镇国寺塔。20年前我曾邀请同济大学著名教授陈从周先生及其学生古塔家路秉杰教授来高邮察看、指导维修镇国寺塔。他们一致认为镇国寺塔是“唐骨明表”。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可惜因上级机关某些人阻挠,直至20年后才得以维修。
经有关人员登塔考察,发现镇国寺塔的塔尖是铁质的,刻存“风调雨顺 国泰民安 李源隆冶坊造”的字样。
今人民路138号即为“李源隆冶坊”旧址。在清末民初李源隆冶坊是高邮最大的冶坊。什么叫冶坊?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铸造厂。李源隆冶坊的主人叫李宝富,其父李坤阳,原住南门外双人尽头,后经人介绍,用30两白银(外各项小礼、杂用5两)买下孝义东铺刘祯福的6间正房及一匡大院,有中人13人。我见到了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四月立下的卖房契,上面还有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官府契税处的印章。
从房契中得知,现在的人民路在清代叫孝义东铺,后来又叫东大街,解放后才叫人民路。至今,年龄大的人还称东大街,知道叫孝义东铺的人大概不多吧。还有孝义西铺么?在哪里呢?
李宝富经营的李源隆冶坊主要生产网脚、 头、犁花、车轴、耙齿、铁砧、香炉、大钟,还生产狩猎用的铁子弹。子弹大的像黄豆,小的像芝麻。浇铸子弹时很有意思,在水缸里放一个大竽头,圆溜溜的,一半露出水面,下面用东西垫着。要浇大子弹,就放低铁水罐,铁水浇到圆芋头上滚到水里冷却即成;要浇小子弹,就抬高铁水罐,铁水较慢地较均匀地落在芋头上,小铁珠滚到水里就成小子弹了。那时高邮周围地区能浇铜钟、铁钟并能发出不同声音的就只有李源隆一家,兴化等地专门派人来学习过。钟能发出不同声音,就好像战国时的编钟一样,主要是在钟的厚薄上做文章,要求很严,可见当时李源隆的铸造水平是相当高了。
离李源隆冶坊不远处的天王寺要塑四大金刚像,先要做泥坯,请扬州师父来做,要个把月才能晾干,时间来不及了,找到了李宝富。李宝富保证:一天一夜就能干!别人以为他是言过其实。李宝富做起来了。他将泥坯外用木板、稻草绑好,点火,用文火烧,第二天泥菩萨全干了。连扬州的师父都佩服李宝富了。事情往往是这样:一本经,本地的和尚会念,而且念得很好,而出于某种目的和需要,还要请外地和尚来念,其实未必能念好。李宝富识字不多,只有一个请求,请天王寺方丈为其长孙、二孙起个名字,分别为耀先、耀祖。
李宝富之子同发、侄同顺及其孙耀先、耀祖、侄孙耀民等都在高邮水泵厂、纸厂从事铸造工作,常有发明、创造,其中耀祖在上个世纪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
据耀先、耀祖说:最后一次修缮镇国寺塔,祖父李宝富极其重视,将铸塔顶的工具拖到现场,摆开阵势,经反复浇铸试验,才获成功。为社会公共事业做些好事是荣宗耀祖的事,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镇国寺塔修缮一新时,塔尖还是旧的,是李源隆冶坊浇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