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08 00:00:00 作者:陈坚 来源:今日高邮
这是高邮城上一个普普通通的巷子,却有不少的往事耐人寻味。
巷子不深,长约一百二十多米,住着二十几户人家。西巷口与南门大街的南端相连,东至五路桥,与新华西路贯通,南面紧靠双人尽头巷,北面只隔两家就是小猪集巷。小猪集巷住着八户人家。大、小猪集巷的由来犹如“双胞胎”。举目四望,这儿给人一种简陋、古旧而又背静的印象。
已是“大雪”季节的一天下午,我遛弯儿到了大猪集巷,见有五六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坐在一个避风的地方晒太阳,个个神态安详。于是,我上前和他们打招呼,并问起大猪集巷的缘由。靠屋子的主人热情地拿出一条长板凳让我坐下,听他们侃侃而谈,很受启发。他们一再提醒笔者:你别小看这个巷子,过去的时候可热闹呢!
的确,这巷子演变很久了。早在“民国时期”,在大、小猪集巷之间,是一个十多亩地大的猪集市。集上许许多多的生猪来自四面八方,外县的和湖西的生猪都运到这个市场交易。此生猪市场可谓规模宏大,影响广远。至今,这巷子的东北角还有个“杀猪塘”。
在原猪集的对面,现在还留有一幢四间楼上下的板楼,叫“汇通大楼”。解放前,这楼是一大户人家开的“怡成粮行”,因此,这条巷曾叫做“怡成巷”。解放后才分别改称为大、小猪集巷。这幢楼内曾设城南粮库的粮食中转站,又称粮站。对面大院内有几个大仓房及晒场。上世纪六十年代,这个地盘都划归相邻的原福利油米厂,后改为国营高邮油厂了。这地盘就位于原猪集的地方。
日伪时期,日本人曾用这“汇通大楼”,开了个“仁成粮行”。其实,这些日本人与武装的鬼子是一伙,叫“管财政”的鬼子。他们利用中国的伙计专门收购粮食,低价进,高价出,运到上海、无锡等地经销,对革命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这个粮行所用的苦力,本来是当地的挑箩工人“包行头”,上下扛包。岂料,管牙行的人为了在力资上多拿一些“厘头”,忽而从武安的丁庄叫来一批农民扛包,而把“包行头”的人全丢开了。这些历来靠码头吃饭的人哪能不恼火?许多挑箩工人涌进了“仁成粮行”,提出抗议,双方发生了争执。说理不成,拳脚相见,有个力气大的竟把一个鬼子甩下了楼,另一个鬼子被打伤后溜走了。事情闹大了,那些挑箩工人也怕鬼子来放火、抓人,就纷纷躲到外圩财神庙去,他们谅鬼子不敢下乡。然而,鬼子诡计多端,故意放话要他们回来,说没有事。当那些躲在乡下的人回来之后,立刻就有十多人被宪兵队抓了去,其中赵德喜、张寿宝、石春荣和汤宝贵等人不仅被严刑拷打、用蜡烛烧夹肢窝,还被警犬咬伤,鬼子说赵德喜是“支那兵”的头子,要杀他。后来,有个翻译出来通融,把他们转到伪警察局去关押了一两个月,并花了二十多担稻子才把人放回家。解放后,这些受难的搬运工人曾在大会上诉过苦。
这巷子处于城门外军事要地,西头有个土地庙,东头有个财神庙。民国时期财神庙驻过“保卫团”,对面的元正庵驻过日伪的情报机构。五路桥原是一座砖拱桥,解放后才改为平面水泥桥的。人们难忘的是,从前每年正月初四至初五夜敬财神,灯火如昼,敲锣打鼓,焚香通宵达旦,五路桥畔,水陆五路人来人往,热闹非常。
这儿的老人更忘不了那怵目惊心的一幕。一次,日伪军到湖西去扫荡,杀害了一个游击队的战士(一说干部),竟把他的首级带回来挂在土地庙门前。年近八旬的徐文英(女)说:“土地庙原来就在我们晒太阳的这块地方,我亲眼看见那个人头是青年人的模样,真叫人很害怕。”据八十五岁的谭文洪老人回忆,那被害的人叫陈大连,车逻人,他和他的哥哥走的不是一个道,鬼子想用“挂人头”来吓唬人哪管用!1945年冬,躲在城里的鬼子还拒不投降,家家都支援新四军,悄悄打墙洞,让人民军队穿插攻城,鬼子终于被打垮而缴械投降了。
解放前,大猪集巷一带草棚多,只有地主高家一门是瓦房。解放后才逐渐建了些瓦平房和两三家楼房。原国营高邮油厂曾有一段红火的历史,让这条巷子呈现出一片旺盛的景象。
这巷子的巷名曾让我有些好奇,这巷子美好的未来自然也让我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