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农民的狡黠,民间的智慧

2007-12-25 00:00:00    作者:尤泽勇    来源:今日高邮

农村插队七年多,离开已逾三十年,可当年生活场景时常浮现脑际,当时不经意的,今天想来却别有含意。试记两则。

“点黄豆”是简单农活,也不费力,往往是辅助劳力去干。然而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农活,却给生产队长出过难题——题目是如何给“点黄豆”合理记工。

起初是以豆种为定额,种完一定量的豆种便记一个工,既简便又体现“按劳取酬”。记了几天发现问题了:少数社员为多用种多记工,往每穴里放的种子超出常量的数倍,甚至有成把放的,既浪费了宝贵的种子,出苗后也很难成活。于是改为以播种区段为定额,种到一定距离便记一个工。接着产生的问题是只图播种距离,不顾密植要求,每穴之间相距很大,有的甚至迈开步子往前走的。后来又试过将用种和距离结合起来的,甚至还有等黄豆出苗后视苗情记工的设想,终因难度太大,不了了之。深谙民情的生产队长明智地让步了,他知道与农民的狡黠之间的博弈,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

每每忆及这段往事,总让我迷惑不解:中国的农民历来是不惜乎出力而格外珍惜粮食、珍惜土地的,为什么点黄豆的农民为了少出力多记工,却不惜浪费种子荒废土地呢?是什么使他们异化了?合理的解释似乎应当是,当年过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集中劳动、统一经营、平均分配”——割断了农民与土地世世代代的血肉联系,农民变成“社员”,丧失了生产经营自主权,成了旁观者;他们的付出与收获之间的因果关系已不再直接,自然对土地、种子的充分利用,对收获的期待,都不再揪心揪肺了。

那时稻、麦轮作,茬口紧,春夏之交割麦插秧特别忙,农活都靠人力,农民劳作很辛苦。插秧之前短短几天要将越冬绿肥割下、铡碎,再放水泡田沤肥,之后插秧;绿肥经高温发酵,会长久地产生很强的肥效,源源不断滋养秧苗。这是传统做法,也是成功经验。“学大寨”了,要对“传统”实行“变革”,将绿肥提前数日割了,与河泥、猪粪搅拌搪草粪,经数日发酵,插秧前再挑下田。农民不愿意,凭经验认为,提前收割减少了绿肥鲜草量,挑来挑去增加了劳动量,得不偿失;因发酵不充分而造成烧秧,也时有发生。思想不通,嘴上不说,干农活便消极怠工,人为造成一些绿肥田因赶不上农时被迫就地铡碎,而使“变革”部分流产的。

邻队劳动力少,农民更不乐意“变革”,让驻队蹲点的大队干部头疼不已。偏偏插秧之际又突患足疾,起初每日搬个凳子坐在田边监督农民割绿肥、搪草粪。数日后实在无法坚持,只得回家病休,心中仍牵记,忐忑不安。二三十天后,足疾初愈,即到田间,望着郁郁葱葱的秧苗,却比往年长势好得多,心中欣慰且诧异,便问其详。农民先笑,继而答道:原因就在足疾。干部恍然大悟:自己在家病休,农民没有束缚,自由自在,肯定把“变革”抛到一边去了。后来我们多次互相取笑:不如长年病休在家。

现在想来,当年绿肥沤制的“变革”可能符合“农艺学”原理,农民的抵制也不无小农保守和怕苦畏难,其中的进步和落后泾渭分明,然而农民内心不接受的,施行是很困难的。每听人感叹:当年农村干部吃了多少辛苦,为什么成效不大?便想起这些往事。在农民对土地失去感情,在农民对进步事物缺乏认同,如果我们再脱离实际、脱离农民,强制推行自以为是的一套,加上乱指挥、瞎指挥时,农村经济怎能不百业凋敝?在这样的背景下,干部吃苦越多,效果越差,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两则往事使我联想到新农村建设也要有农民的积极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不能让他们当旁观者,没有他们的积极性,会平添不少困难。在我们遇到困难时,要警惕是不是农民的狡黠在捉弄我们了。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起,农村面貌改变了,根本的在于改革了管理体制,让农民重新成为土地的主人,让农民的狡黠变成智慧。现在还有许多让我们麻烦的问题、麻烦的领域,不是也应该从管理体制改起?否则就是天天拿板凳坐在田头,再多吃苦,又有何益?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