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26 00:00:00 作者:黄世贵 来源:今日高邮
我在过不少食堂代伙,吃饭;但难以忘怀的是在三个大小不一、时代背景不同情况下的食堂,遇到了三个善良的老人:唐老头儿、孙老头儿和耿老头儿。
1956年那年,我在邮城的中市口城中小学上学,就开始在食堂吃饭了。我至今依然记得那个食堂在现在的中山北路收水费的大厅的后身的小巷里,是个只有十几个人代伙的小食堂。就当时的高邮城而言,我每天上学的路程还是比较远的,春夏秋冬四季,每天来回三趟。早上7点30分就要到校上课,尤其是天冷季节早上时常迟到,受到老师的批评,我心里闷闷不乐,有时还哭鼻子。热心且细心的食堂师傅唐爹爹见到此情景,调侃地和我说:“怎么啦,男子汉大丈夫哭什么呀,想妈妈啦?”看着唐爹爹慈祥的面孔,听着他风趣的话语,我破涕为笑道:“上学迟到了,老师批评了,早饭吃迟了……”唐爹爹沉默了一会儿说:“哦,原来是这样,怪我不好。明天保证你上学不迟到”。果然,第二天一早我到食堂就吃到了粥和馒头,原来是唐爹爹把第一天的粥和馒头放在烧早饭的大锅旁的汤罐里温着,让我及时地吃到了不烫不冷的粥和馒头……在以后的几个冬天里,我上学从来没有迟到过。当时,在我幼小的心灵深处感到了食堂虽小,却像家一样温暖,唐老头儿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在那大跃进的年代,大食堂产生了,我也曾在大食堂吃过一段时间,没有过多久就散了……后来,父亲调到公社机关工作,我也就在公社机关食堂代伙了,这个食堂也在中山路上,现在的老高邮镇,就是高邮镇社区服务中心。当时食堂是实行饭票制,即有半斤、二两、一两的字样,一斤是十六两,定量每天三顿是,早上三两,中午四两,晚上三两。当时,我们这些上小学的孩子正长身体,既吃不饱,更谈不到营养,个个是面黄肌瘦。食堂的老孙头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舍不得我们在食堂代伙的近10个小朋友,记得有一次吃过晚饭他把我们喊到厨房里很神秘地从锅膛里拿出了烤熟的山芋,给我们一人一段。我们真是喜出望外,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那一晚我像过节一样高兴,美美地睡了一觉醒来都不觉得饿。食堂的粥是一两一勺子,一般都是自己交了饭票打粥,大人们用勺子从大缸里面很自如地就舀到碗里了,而我们几个小孩舀粥比较别扭,拎着长长的大勺子也是一两一勺子,实际上舀到碗里还不足一两。老孙头见此情景,迫不及待地拿起了长长的铜勺子替我们舀粥,他熟练地把勺子沉到粥下面,迅速地拎了起来舀到我们的碗里。“呵,一两粥比先前多了不少!”我又惊又喜地叫了起来。而老孙头却高兴不起来,责怪自己不细,为什么不早发现呢?后来逢到我们几个小孩,舀粥都是老孙头亲自动手舀给我们。有一天吃中饭,他把我们几个小孩聚到一起,除了定量的四两饭以外,把饭盛得满满的,并多盛了不少青菜和豆腐果子,并且一直注视着我们。等我们把饭吃过,菜都吃光盘了,才如释重负地对我们说:“我高兴呀,今天终于给你们补偿了。但有一点,你们今后要自己学会舀粥、盛饭,既不要亏待自己,也不要占人家便宜。”我至今都记得那一顿饭!
当我快到小学毕业的时候,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断断续续又在食堂代伙了,这个食堂还是在中山路上,只不过是在中山南路,现在的中市口向南近一百米。在食堂吃饭的大多是在城中小学上学的孩子们,食堂里有一个大柜子,隔成一档一档的,专门给我们放碗筷,所谓碗是一只和尚头的钵子,光秃秃、滑溜溜的,饭菜全部放在这个钵子里。我印像最深的是中午吃饭,像士兵们冲锋打仗一样,快极了,只要五分钟就狼吞虎咽地吃完了,虽然饭少、菜粗,但当时的我觉得饭太香了,菜太美了。记得有一次,中午放学,我来迟了,菜没有了,只剩下小半钵米饭,我和打饭的师傅争吵了起来,问他为什么一点菜都没有了,师傅说:“本身菜就少,僧多粥少,没有办法呀!”我只好无奈地捧着和尚头的钵子吃起了干饭,正在这时,卖饭票的耿老头来到我身边和声细气地说:“怎么了?”我说:“食堂没有菜了。”耿老头快步跑到食堂里面,一会儿端了一个大澡盆喊我快把碗放下来,他竖起了大澡盆把韭菜炒百页的卤子倒在了我的饭碗里,我把饭一拌,很快地吃完了。当时我是怀着感激的心情吃完这顿饭的,真是难忘啊!
如今步入了小康社会,岂是昔日所能相比,但每每我走进学校食堂,走进工厂食堂和机关食堂,那浪费的粮食,那剩余的菜肴,若是在那个困难的年代,要挽救多少人的生命啊!抚今追昔,让我们以节约为光荣,以浪费为可耻,不忘困难时期,珍惜当下幸福,创造美好未来吧!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