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19 00:00:00 作者:张秋红 来源:今日高邮
——吕立中《岁美人和好日子》序
原司徒镇文化站站长吕立中同志从事新闻写作已近50年了。近年,因为他的为人、为文、藏书,自个儿也成了“新闻人物”,他被评为“高邮市十佳文明好市民”,作为新闻通讯员代表参加了《扬州日报》成立50周年庆典活动,他家还被评为“高邮市十佳藏书家庭”。最近,他把即将付梓的新闻专集《岁美人和好日子》文稿送来,让我写几句话。我以为,他的这本书编辑出版,是继他的《金不换的故事》、《老区的知音》以后又一项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热情讴歌新时代,乐为人民鼓与呼。如今,他从上千篇长短不一的新闻中遴选一部分结集出版,回眸征途,回放精彩,回报人民,确实可喜可贺。
新闻作品与其它作品一样,其水平的高低优劣、影响的大小远近,固然与作者的工作生活、文字功底以及作品发表的载体密不可分,更与作者的精神世界、即思想、品行、素养、情怀、追求和价值观息息相关。吕立中同志热衷从事新闻和文艺创作,其缘由与动力,岂止是一个兴趣爱好能够诠释!本色做人、淡泊名利的他并不是无欲无求,而是追求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真情,追求为党为民也为自己从事笔耕的那一方园地,有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从他于1959年在运河工地写作的新闻,到获得全国对农村(广播)节目一等奖的新闻作品《庄稼人的呼唤》名播远近,再到近年他的专集,多种体裁文章频频问世,彰显的就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养成。正因如此,他坚持不懈地写身边的人和事,写现代规模农业的发展,写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三个文明建设、以及那许许多多平凡人的不寻常的事迹,将一切岁美人和、龙骧虎步、远景宏图都作为时代的记录、农民的呼声、作者的心迹,见诸于报端,令人称羡,催人前行。
诚然,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集合社会各方力量,搞好新闻宣传工作,任重道远。路遥知骥,比较知优,吕立中同志长期从事业余新闻写作以及这次出版新闻作品专集的精神、操守和业绩,对我们有启发、有触动。有借鉴。
当前,高邮呈现出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各项事业协调推进、社会政治总体稳定、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的良好局面。从事新闻报道的特约记者、通讯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必须弘扬敬业、进取、创新、拓展的精神,对党的新闻宣传工作,要将自发而为的兴趣爱好内化为自觉而为的尽心尽职,用眼、用耳、用心领略、理解、感悟当前高邮发展的势态和我们的历史使命,在实现三年奋进目标、敢于同强的比、跟快的赛、向高的攀的征程中,唱响主旋律,同心铸伟业,较好地发挥新闻作品宣传高邮、推介高邮作用。
从事新闻写作和其他文艺形式创作的同志深知,他们从事的事业都属于大文化的范畴,大家都担负着把握先进文化方向、打造文化高邮的重任。打造文化高邮,是构筑全面小康建设的和谐的发展载体之一,它既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又是用一种力量和精神铸魂强魄。高邮有许多的同志热爱并从事新闻写作和其他文体的写作,他们也正是为营建文化高邮大厦从事一木一石的工作,党和人民期望更多的同志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社会发展呼唤更多的同志投身于历史和时代的交响中来,让高邮的特色文化在实现高邮的差别化特色化错位化的发展中大放异彩。
人各有志,文各有体。从事写作的同志的情趣和心态是共通的。吕立中同志的写作轨迹和人生旅程表明,他的写作既备尝艰辛,又充满欣慰,他的人生道路既是“写匠”苦旅,又是人生苦旅,什么兴趣、志趣、苦趣、乐趣、个中滋味,他最清楚。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他认准目标,孜孜以求,不急不躁,无怨无悔,始终不忘党和人民的培养,始终不忘绿叶对根和大地的思念,对大家有鼓舞有激励。吕立中在编书中也表达了同道者的心声,决心用更多更好的作品讴歌时代,扬善播福,创新未来。
我衷心祝愿吕立中同志及众多文友人健笔健,康泰文祺,与高邮文化大市步伐齐前行,与东方邮都发展脉搏同跳动,与中国羽绒服装制造名城共经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