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19 00:00:00 作者:朱延庆 来源:今日高邮
现在的人民路116号是清代水龙局的遗存,现存瓦房1间,座南朝北,临街墙上嵌着一块白石碑,长60厘米,宽40厘米。岁月的风雨侵蚀,碑文已有缺损,字迹斑驳难辨,仔细读来,尚可略知大意。石碑立于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是高邮州府出的告示。这里是水龙局,水龙局有董事会,各位董事捐资、募化兴建了一座小楼,楼下摆放两部水龙,其余房屋出租,所得收入供修缮房屋及作更夫佣金之用。楼上住着更夫。在告示中还明确了水龙局建筑的界址,并注明该告示的文档存在当时的公安机关内。临街大门左边的墙上是掏空砌的“惜字坊”,可将一只手伸进去丢放字纸,以后集中到荒野中烧毁。先人认为将字纸乱丢是作孽的,尤其是小孩子,敬字纸才能多识字,其实这对于保护环境也很有好处。水龙局到了民国年间改称为“救火会”。
救火会有固定的更夫,而且更夫要住在救火会里,可见更夫的设置与其职责之重要。更夫打更的制度在汉、魏时期即有,北齐文学家颜之推《颜氏家训》中有记载。更夫打更,夜间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它们左手拿着竹梆,膀、臂上吊着锣,右手拿着竹板、锣槌。
笃,铛。头更。
笃,笃;铛——铛。二更。
笃笃,笃;铛铛——铛。三更。
一般三更以后,就不打了,也有的继续打,因为在四更左右,人睡得最香、最沉、最死,盗贼常在这段时间活动。
到了农历腊月,更夫就添了一个新项目,提醒人们防火、防贼,边打更,边喊“小心火烛”——
年关岁尾——小心火烛——
屋上瓦响,莫疑猫狗,起来望望——
锅膛里火熄掉——水缸 满da——
老头子老奶奶,铜炉子撂远些——
更夫腰间挂着一只灯笼,一边走,一边敲,一边喊,不论风多大,雨多大,雪多大。这一富有时代、地域、民俗特色的风景消失了。见到救火会墙上的那块石碑尚可以使人引起很多的联想。
倘若更夫管辖的范围内有人家失火了,他们会飞快地跑着鸣锣报警,跑得上气不接下气,还得跑。于是,两台水龙出动了。人民路上有几处水龙局,其他地段的水龙局也会抬出水龙一齐来救火。
160年前,为了建一个小小的水龙局,政府专门出告示,而且勒石永记。因为在当其时,防火、防贼是关系到民生的大事。
人民路345号,即永安巷巷口,面街存1间瓦房,这也是清末的水龙局,建筑完好。永安巷名为“永安”,与防火永保平安的祈愿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