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无奈的刘邦

2013-03-22 00:00:00    作者:佟道庆    来源:今日高邮

走近刘邦,是从元人雎景臣的一首散曲《高祖还乡》开始的。

汉高祖还乡,历史上确有其事,《史记》和《汉书》都有记载。刘邦当上皇帝的第十二年(公元前195年),他趁平定淮南王英布叛乱的机会,回到故乡沛县,同父老乡亲饮酒叙旧,并留下一首激昂慷慨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雎景臣便是依据这段史料,一反歌功颂德的老套,采用尖刻、辛辣、大不敬的语调,痛快淋漓地演绎了汉高祖的另一面及“车驾荣归”的场面,每每读来,总是妙趣横生、忍俊不禁。

元代的散曲,本是一种合乐的歌词,它以小令为单位,每首小令就是一支小曲,有专门曲名,隶属一定宫调、旋律和节奏。把同一宫调中若干曲调,按顺序串联起来,就是套数。雎景臣是元朝散曲家,字景贤,扬州人。他的生卒年月不详,作品存世不多。据说元代中期“维扬诸公”俱作《汉高祖还乡》套数,在同类题材中雎景臣这首套数是写得最好的。有研究者认为,不但维扬诸公之作皆出其下,就是全都元人散曲,思想上艺术上赶上它的也不多见。

这首《高祖还乡》不畏定论,不流于俗,通篇七曲一尾铺排紧凑,一气呵成。从“社长排门告示”开始,说有个人物“今日还故乡”,乡民们要交纳草料,应差役,摆桌椅的、搬坛倒酒的要各就各位,大家要换件体面的衣衫出来迎接“车驾”、“銮舆”。到底是谁回来了?没名没姓,留个悬念。从〔耍孩儿〕至〔四熬〕三曲,写到汉高祖仪仗队出现。那“瞎王留”跑前跑后,“胡踢蹬”吹笛擂鼓的场面够热闹的。“人马到庄门了”,无数杆旌旗上绣的什么呢?有“迎霜兔”、“毕月乌”、“鸡学舞”、“狗生双翅”、“蛇缠葫芦”,真是五花八门。封建帝王出门总是旌旗遮天,旗上画些日、月、龙、虎、凤等仙禽神兽图案,以示“天威显赫”。然而乡民们眼中所见的“仙禽神兽”只不过是一群极普通的“鸡狗雀蛇”而已。还有一群“穿着些大作怪的衣服”的男男女女,簇拥着马车,撑着黄罗伞,扬着鹅毛扇,“拿着些不曾见的器仗”。正因为“不曾见”过,那些“红叉”、“银斧”、“镀金锤”,在乡民眼中都变成“苦瓜甜瓜”了,真是又搞笑又大不敬。〔三煞〕说是我看了多时,“险气破我胸脯”,为什么呢?社长告示大家又是“车驾”又是“銮舆”,还故乡的人,原来就是那个无赖刘三。同开篇呼应,但散曲情节也急转直下,变为愤怒的揭露和斥责。从〔二煞〕至〔尾〕三曲便将刘邦的劣迹逐一抖出。你装什么蒜,我认得你,你姓刘,你老婆姓吕,你老丈人是教书先生,你做过亭长,是个酒鬼。欠我的债你忘了吗?“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数,换田契强秤了麻三秤,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账簿、借据在我手上,你还想赖吗!散曲结尾的当面讨债尤为有趣。“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只道刘三谁肯把你揪卒住?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读到此真让人拍案叫绝,好像刘邦是为了躲债或赖债才改名叫“汉高祖”。这个结尾是嘲弄,又幽默和尖刻,也为散曲留下无穷回味。

在中国古代众多皇帝中,刘邦算是一个出身微寒的布衣皇帝。以他的雄才大略推翻了秦朝统治,建立统一的西汉封建王朝,可谓功高盖世,他留下的一首气壮山河的《大风歌》,更是千古绝唱。但是没出名时的刘邦却是一个劣迹甚多的乡村无赖。史书上说他青年时就“酒色俱恋”不拘小节好逸恶劳,他在家乡当上亭长后到处要吃要喝从不给钱还“毫无愧色”。他总想出人头地,一次他看到秦始皇出行时的威严,他说这才是“大丈夫”,他说的“大丈夫”就是当皇帝。史书上说他“好大言”,喜欢吹牛。一日邻庄吕姓人家办喜事,当地民俗贺礼最丰者坐上席,一般亲友贺礼多为十钱二十钱,但身无分文的刘邦大摇大摆走进吕家大门便高声喊“贺万钱”,一时语惊四座。主人慌忙迎入上席。后来吕家又将女儿嫁给刘邦为妻(就是刘邦死后,临朝专权的吕后)。刘邦说大话居然坐上席还凭空得了个妻子,成就了“汉朝第一夫妻”的美事,也成为历史的笑料。刘邦生性“豁如”,通俗讲就是开朗不拘小节,正因如此,他的作为中常带出一股痞气来。一次刘邦兵败徐州,带着儿子女儿逃命,眼看追兵快到,为了轻车快跑,他先将女儿推下马车,还嫌慢又将儿子也摔下马车自己逃命。这种不顾人伦道德的行为自然招来后人一片骂声。不过,假如不是轻车简从而被俘,历史怕要改写了。至于刘邦成王后杀大将韩信、彭越等开国功臣,是排除异己,还是巩固政权,这些事关谁坐天下的历史旧账,是仁是智,只好让后人评说。

元代雎景臣只是一名文学艺术家,不是史学家,他的散曲《高祖还乡》只是文学创作,用不着拘泥于史实。但是一代王朝的开创人刘邦身上的两面性确是客观存在的。他的一生曾留下许多故事早已融入正史和野史之中,让后人随意演绎、讲述着那个永远豪爽不拘小节,甚至当了皇帝还一身痞气的刘邦。假若刘邦活到元代,能读到雎景臣的这篇《高祖还乡》,我想他也只好摇摇头,笑一笑,露出一脸的无奈。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