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19 00:00:00 作者:吴士来 来源:今日高邮
我做岳父的女婿20年了,从未听到有人喊过他的真实大名,而是叫他“老万”、“万事能”的绰号。有一次,我去拜访一位领导,他突然问起岳父的大名,我这个“书呆子”用手摸了半天脑袋,也没有说得出来。领导疑惑地瞪着一双眼睛,看得我面红耳赤,不知所措。
岳父的绰号是有来历的。岳母说,岳父年轻的时候非常聪明、好学,会修高音喇叭、广播、收音机,其它的什么活也都干得像模像样,俗称“八匠毛”。岳父家住在农村,孩子多,生活不富裕,家里有个什么活因请不起师傅,付不起工钱,只好搁着。岳父在无可奈何之下,就从横泾供销社买来工具自学。功夫不负有心人。岳父通过努力学习,先后学会了木匠、瓦工、电焊工、自行车修理等只有专业人才才能干的活。岳父一个人给自家盖过两幢房子,砌过砖墙、打过家具。不但为自家和儿子、女儿做,还为亲戚、朋友、邻居做。于是,横泾人就送给岳父一个“万事能”的绰号。岳父年龄大些后,人们就省略了后两个字,直接称呼他为“老万”。这绰号包涵了人们对岳父的称赞和敬重。
岳父的大名叫朱万顺,上世纪50年代在部队当过兵,干的是通信技术工作。转业后,被安排到横泾广播站当站长,由于通信和广播有类似的地方,安排的工作可谓是“门当户对”、“人尽其材”。岳父很快便成为站里技术骨干。岳父待人非常热情、诚恳,脸上始终挂着微笑,无论是单位的高音喇叭,还是老百姓家中的广播坏了,只要拿到广播站,岳父都会及时地修理好,从不耽误人家的时间。
上世纪60年代初至90年代初,农村穷,没有电视机,家家户户都安有一个小广播,老百姓就靠广播收听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那时,农民没有交通工具,家里的广播一坏,就要走很远的路,拿到镇上的广播站修理,既耽误农活,又浪费时间。岳父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岳父想:何不上门为老百姓服务呢?说干就干。岳父背着岳母,将大半年的工资偷偷地从银行取出来,到附近的供销社买了一辆自行车。岳父用油布缝了一只大工具包,里面装上螺丝刀、老虎钳等维修工具,开始了走村串户为农民服务的征途。
横泾地域广、人口密,道路崎岖、凹凸不平,农民一家一户住得非常分散,给广播维修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岳父发扬在部队时的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每天天不亮就骑车出门,一个村一个组,挨家挨户,询问谁家的广播坏了,需要不需要修理,渴了就向人家讨一碗水喝,饿了就拿出岳母做的干面饼子充饥,遇到突然下雨,就站在人家的屋檐下躲一会儿。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岳父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白白的皮肤晒得像焦炭似的,但从未喊过一句苦、叫过一声累。岳父不但白天忙,还把来不及修理的广播带回家晚上修,第二天清早,又赶在农民下地之前,把广播给人家送去,并安装好。
岳父在横泾走村串户30多年,跑遍了全镇每个村、组,为单位和农民修理喇叭、广播不计其数,受到单位领导和农民的热烈欢迎和交口称赞。岳父非常自豪地对我说:“横泾20岁以上的,我全认识。”岳父这句话并不吹牛,我转业到高邮工作只有大半年的时间,到市里和其它局机关办事时,经常有人提起岳父的大名和绰号,夸奖他人品正、能吃苦,是个好人!当然,岳父在受到农民赞扬的同时,组织上也给了他许多荣誉。这是岳父一生引以自豪的。
上世纪90年代中期,50余岁的岳父在忙忙碌碌中积劳成疾,病倒了,再也没有回到自己心爱的工作岗位上。岳父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广播事业。岳父生病后,看着家中一堆废弃的广播和闲下来的维修工具,脸上布满了阴云,一声声地叹着气。岳父在为自己过早地离开工作岗位、再也不能为农民修理广播,而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岳父不甘心。为了让自己心爱的事业后继有人,岳父在市广播电视局领导的支持下,把正在读中学的二儿子送到横泾广播站工作。看着儿子像自己一样,每天早出晚归为农民服务,岳父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如今,岳父闲居在家,每月有1000多元的退休金,可以说是衣食无忧。但岳父闲不住,就在巴掌大的院子里栽上花、柿子树、瓜,还养了几只鸭。心情愉悦的时候,岳父喝上二两酒,然后就搬张自己打的小木凳,坐在院子里,一会儿抬头看看花、柿子树,一会儿又低头看看瓜和鸭。岳父笑着说:“我现在是春天闻花香,夏天有瓜吃,秋天摘柿子,天天收鸭蛋。”从岳父幸福、快乐的脸上不难看出,他的日子过得非常幸福、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