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从板桥之“怪”说起

2007-10-15 00:00:00    作者:乔根美    来源:今日高邮

郑燮,早年家境贫寒,在扬州卖画为生。当时,人贫贱,字画也就默默无闻,无人问津,甚至还常遭人嗤笑。45岁中进士后,他先后做了山东范县、潍县的知县。因为为政清廉、助农胜诉以及赈济灾民得罪了豪绅,被罢了官。晚年居住扬州,重操旧业,仍以卖画为生。这时,他已大名鼎鼎,求画者踏破了门坎。当了官、出了名,好像就不是原来的郑燮了。郑燮抚今追昔,深感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唐人刘禹锡“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中的“二十年前旧板桥”,触发了郑燮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为了表明心迹,他特地刻了一方“二十年前旧板桥”的印鉴,后来他就干脆自号“板桥”。

时下,有些人的“名号”也“怪”,当了官,地位变了,“名号”也变了,甚至连原来的“名号”也不屑用了,每当听到别人叫他“旧板桥”(名字)时就不高兴,叫他“新板桥”(某某长、某某书记)就喜形于色,前后判若两人,匪夷所思,令人倍觉奇怪。

郑板桥认为历来做官的多半不做好事,此观念颇“怪”。他刚任潍县知县,就听到百姓议论,说上一任知县是一个一心钻钱眼的贪官,不知新来的知县是个什么样的人?郑板桥听到这些议论,就叫手下人在衙门的墙上凿了上百个洞,通到街上。有人感到奇怪,问他,他回答道:“出前官恶习俗气。”可见他对贪官污吏的憎恶程度,简直到了视贪官为瘟神的地步。那时举国上下无官不贪,各地县令一般都和豪绅互相勾结,贪赃枉法,鱼肉乡民。而郑板桥的作风恰恰相反,他从不把劣绅土豪奸商市侩放在眼里,这就引起了一些坏人的不满……从各方面攻击板桥的流言蜚语不断。最令人气愤的是,传说从省里来了一位大员,板桥去迎接时,因为抗灾脚上穿的草鞋没来得及换掉,那位大员借题发挥,面斥板桥有意犯上,这样上下夹攻,使板桥彻底看透了官场的腐败,恨不能马上掼掉这顶乌纱帽。板桥洁身自好,清廉为官,因而山东归来,两袖清风,女儿出闺,也只能画几笔兰花当妆奁,也就不足为怪了。

一个封建社会的士大夫尚能有如此的官德,而我们有些人一旦为官,或颐指气使,或欺上瞒下,逢迎拍马,或傍大款、官商勾结,胡作非为,或利用职权为子女营造幸福,不惜铤而走险,明借暗索,狠捞外财,贪赃枉法,为法所不容,为世人所不齿,最终身陷囹圄,悲夫!

郑板桥有个怪脾气:不畏权势、不爱金钱。当时,扬州有权有钱的官商人家不少,他们灵魂肮脏而空虚,仗着有几个臭钱想用板桥的字画来充斯文、标榜自己文雅,板桥不把他们放在眼里,用“索我画我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的态度来安排自己的艺术劳动。传说他的作品有三不卖:“达官贵人不卖、够了生活不卖、老子不喜欢不卖”。可是许多农夫、小贩、工匠、士兵都很容易求到他的画。有些盐商千方百计骗他的字画却弄不到手。他曾说:“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可见他是多么憎恶那些不劳而获的富贾。板桥的这一秉性“怪癖”难道不能给今人以有益的启迪吗?

四十多年前,邓拓来扬州,即席挥毫,对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郑板桥表示深切的缅怀:“歌吹扬州惹怪名,兰香竹影伴书声。一枝画笔春秋笔,十首道情天地情。脱却乌纱真面目,泼干水墨是生平。板桥不在虹桥在,无数青山分外明。”

板桥之“怪”,“怪”在对世态炎凉的鄙视;“怪”在对贪官污吏的憎恶;“怪”在对“天地间第一等人”——农夫的关注;当然也“怪”在他艺术上的标新立异、独树一帜……难怪板桥之“怪”为世人所珍重、所喜爱、所传颂了……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