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15 00:00:00 作者:张秋红 来源:今日高邮
——读“永远的汪老”文学征文有感
一位可敬可亲可爱的大作家汪曾祺已走了十年。高邮人深深怀念他、感悟他、讴歌他的为人为文。
全国也有许许多多人缅怀他、追思他、评说他的道德文章。
以江苏省作家协会、中共高邮市委、高邮市政府、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华文学选刊》联合主办、由中共高邮市委宣传部、高邮市文联、高邮市文化局、汪曾祺研究会承办的“永远的汪老”文学征文从它筹划之日起,尤其是《文艺报》、《文学报》、《新华日报》、《扬州日报》等报刊登载征文启事以来,反响强烈,来稿很多。仅一个多月就收到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各种来稿242篇,其来稿范围之广、作者层次之高、稿件质量之优、应征反应之快,是高邮历次征文从未有过的。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作协党组书记杨承志十分重视纪念著名作家、江苏省文化名人汪曾祺的活动,欣然应允担当活动组委会名誉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常务书记、著名作家高洪波在被聘为评委会主任致函高邮市文联时,谦虚地称:“邀我担任汪老逝世十周年纪念活动征文评奖工作人员,不胜荣幸。有事请吩咐。”从中国作家协会领导到全国各地的作家、业余作者,以至“汪迷”,对汪老有真挚的爱、赤诚的意、纯洁的情,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表达了对汪老的绵绵不尽的思绪。值此纪念汪老的征文之际,他们纷纷发来电子文稿、纸质稿件,或推荐已发表在境内外报刊、出版著作中的文章,有的还附来意味深长、言词虔诚的信,这使我们在预料之中又有些意料之外。“五一”黄金周期间,我翻阅了一部分稿件,浏览了一些来信,我深切地感受到汪曾祺先生的伟大,感受到汪曾祺文学创作及其丰硕成果的伟大,更感受到汪曾祺身体力行地倡导文学创作精神“有益于世道人心”、以及其核心和谐的伟大。
在来稿的作者中,有中国作家协会的领导和省作协的主席,有汪老的挚友、同事、“忘年交”的文友,有从未与汪老谋面、读着汪老的书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报刊总编或业余作者,有一级作家、高级编辑、中学教师、企业职工、自由撰稿人,还有至今未到过高邮、祖籍是高邮的文化人,以及把汪老故乡当为“圣地”的外地“汪迷”。他们中最大的有70多岁,最小的是汪老的老师张道仁先生的曾孙辈,蓓蕾学校的小学生才十多岁。其中,有一位作者在《一颗永恒的星》文章中写道:“我是扬州人,与先生堪称同乡,虽与先生神交已久,惜其生前未谋一面,至今深感遗憾。我们堪以告慰先生在天之灵的是,你倡导并终身为之实践的‘乐为人间送小温’的乡土文学,已从高邮水乡走向全国……丁亥仲春,纪念汪曾祺文学征文活动波及全国,它再次表明,你的人文精神永存,你未竟事业后继有人。”
高邮车逻的一位文学青年在文章中说:“我爱家乡,更爱汪老笔下的家乡。我们小一辈就是从他所描写的故乡文章里,知道了许多人和事。这些人和事曾经令中国文坛许多优秀的文人为之赞叹、为之思索、为之神往。汪老的笔端永远流淌着爱意涓涓的似水乡情。水做的高邮中,正是汪老的人文精神在为高邮人强魄铸魂。”这两位都是“无名小辈”,他们从汪老的书中已领悟了汪老的一种人文精神,令人深思,催人前行,这就是一种永恒的精神支柱。
我们高邮人在读汪老的书的过程中,也逐渐懂得,我们尊崇和热爱汪老是因为他对家乡的一往情深,是他用笔解读高邮,赞美高邮,令人心驰神往。
第一、以深深的敬意和至诚的感情,把故乡的老百姓作为作品的主人公。
第二、通过对平凡的劳动和普通风俗的描写引导读者发现大千世界万物之美,获得“人间送小温”的愉悦和重温世界的美感,领略百姓的纯朴高尚的灵魂和苦中有乐的情趣。
第三、通过对普通民众不屈服生活压力的精神力量的揭示,歌颂生活的美和力。
在文艺界,汪曾祺对文学后辈的深切关爱是有口皆碑的。他对故乡的一大群文学后辈的真挚关顾,表现得尤为强烈和突出。高邮是一个文风很盛的地方,汪老多次在文章中以自豪的口吻这样写道:“我的家乡不只出咸鸭蛋,我们还出过秦少游,出过散曲家王磐,出过经学大师王念孙、王引之父子。”长期以来,汪老经常鼓励家乡文学后辈的一句话是:我们家乡是出人才的,希望大家不要自卑。特别希望家乡青年作者能够迅速成长。作为一个文学大家的他,热情地为我们高邮文化人修改作品,提意见,为高邮文化人的作品集写序,还不止一次兴致勃勃地为我们针对性地题词或者写字作画。不仅如此,汪老还全面关心高邮的文化事业和水利建设,始终关注高邮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以及百姓民生。如今,他在诗中所表达的"唯愿吾民堪裹腹,百舟载货出漕河"的夙愿,在为家乡撰书的楹联中所表达的“问绿野平湖何日腾飞万家哀乐到心头”的期盼,都已成为“水国新猷,神珠焕彩”的美好现实。
在汪曾祺先生逝世十周年的今天,我们高邮已跃上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平台。在高邮,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特色之路正在拓展,一座新型的滨湖生态工商旅游城市正在崛起,一个传承文明、开拓创新、繁荣文艺的新局面正在形成。
在我们高邮人的心目中,汪曾祺不仅是一个地区文化繁荣的标志,也是一个县级地域城市文化的鲜明特色。汪曾祺是高邮对外交往的一张名片,汪曾祺是弘扬传统的一把标尺,汪曾祺是高邮立德为民的一面旗帜。
文艺要发展,文化要发展,离不开继承和创新,离不开对丰厚的文化积淀的取舍和扬弃,也离不开对适应新时代的新文化层的堆积和培厚。诚然,高邮孕育了汪曾祺,我们也就拥有了当代文学丰厚的人文资源,也就拥有了地域文化的独特品牌。我们理所当然地要抓好这一品牌,充分发挥名人效应,抢占特色文化高地,彰显高邮文化的时代性、独特性、辐射性,也就是依靠它,———依靠汪老倡导的人文精神,体验汪老十分欣赏的宋儒名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的学养、操守和兴致,强魄铸魂,正德厚生,去实现“江山代有人才出,不负神珠甓射光”的愿景。
(张秋红:高邮市委常委、宣传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