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15 00:00:00 作者:吕立中 来源:今日高邮
建华先生说,改革开放后,高邮文教局为培养文学爱好者办了一份铅印小报《珠湖》,每出一期,总要寄给汪曾祺以求指正。这本是小事一件,只因为这小报来自家乡,汪曾祺不仅及时翻阅,有时还亲自动手修改上面的习作。汪老在回给陆建华的信中这样写道:《珠湖》……作为一个县的刊物,水平还说得过去,总的印象,诗的水平较小说高。有些诗有点哲理,吕立中同志的《蚕》就颇有意思。这首诗的词句还可调整,我大胆为之改动一下。录出供吕立中同志参考:
春蚕一口一口地吐丝,
吐出的诗又白又亮;
如果对它施加压力,
得到的只是一泡黄浆。
“大胆”一词显示出汪曾祺虚怀若谷般的谦逊,也不乏幽默意味,表现出汪曾祺对无名文学后辈的拳拳情意。
这是1981年冬季的事情。
“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一首小诗,经汪老修枝整叶改得竟如此亮丽鲜活,对照原来的《蚕》,其弊端改得让人心悦诚服:春蚕一口一口吐丝,结成一个洁白的茧房;如果硬性挤它,得到的只是黄浆。汪老的艺术处理,显示了大家风范睿智不凡的文笔。蚕丝的洁白,是经过日积月累而天成,“吐丝”如果违背自然规律“拔苗助长”、“恨铁不成钢”在施加压力,蚕儿非但吐不出丝来,得到的只是“一泡黄浆”。平淡为真的哲理,玲珑剔透,从不拗口蹩足搞语言游戏,“生性淡泊,本色本质”,文学创作要有益于世道人心的观点是沈从文先生的创作原则。这一点在汪老的笔下明明白白。
1981年、1986年、1991年汪老阔别故乡四十年回来三次,作为县文联委员,我都有幸见到了他。每次回家,他对家乡繁荣文化事业都表示欣喜,在肯定高邮的文学创作的同时不断鼓励高邮文化人再上一层楼。1991年10月初的一天,汪老回乡,正逢县文联举办的“春蚕杯”征文开奖,汪老为我的《祖母啊,你迟走10年多好》的征文颁奖,在领奖台上,汪老说,你就是立中,好啊!我有幸从汪老手中接过奖状,心中激动万分。
蜚声文坛几十载,诗文书画惊春秋。汪老在恶势力面前铁骨铮铮,在人民面前“甘为孺子牛”。他饱尝辛酸,刀凿斧砍,悲欢春秋,满脸可寻。晚年,他像一枚成熟的春蚕,满腹洁白的茧丝随笔流淌,吐出了著作等身大有,吐出了光明磊落大德,吐出了书画诗文大成,吐出了浩然威名大振。
“我的家乡在高邮,风吹湖水浪悠悠……”每当我想汪老,便拿出碟片,聆听他为牵念故乡而作的《我的家乡在高邮》,他给我纯朴清新的画卷,让我永远生活在乡情浓浓的美丽风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