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05 00:00:00 作者:蒙龙 来源:今日高邮
1986年,我就有了一本《圣经》,那是一位在南京大学读书的学生送给我的,我不知道他从哪弄来的。他说,“老师,送给您读读,蛮有意思的。”
我仅把《圣经》作为文学书籍读了一遍,对里面所谓的教义,也仅仅看看而已,没有太往心里去,更没有因此产生加入基督教的念头。这倒不是表明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而是我觉得,如果在人类之上还有什么上帝的话,那么,人世间的很多恶劣的事件和歹毒的人就不会发生与存在了,上帝不是最公平的吗?
我不信仰基督教,也不相信任何宗教。
可我身边却从不缺少基督教徒。
早些年,一位学生信了基督,周周礼拜不说,甚至把家里的房子让出来给教会使用,说是“奉献”。问及何以信奉基督教,其回答让我不知道说什么是好。他说,就冲了一点:“教会里平等,教友们之间真诚,只奉献不求回报,更不会欺诈蒙骗。”我不是基督徒,没有参加过基督教的任何活动,也没有与基督徒之间有过经济上的交往,对其所说,自然不知所以。
后来,又有一位朋友归于耶稣门下,他的理由就更简单了,“因为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一位信仰基督教的朋友救了我,我因此认为入了基督教不会错,朋友如此,其他人不会坏到哪去,跟他们在一起,能够使自己善好”。真是爱屋及乌,匪夷所思。信什么不信什么,是每个人的自由,我犯不着追根究底。
最近,在一次聚会中与一位女性亲戚相遇,大家闲聊的时候,聊到信仰,她直言不讳地说,她信仰基督教。我一听,觉得有趣,遂问其信仰之由。
她于是娓娓道来。在她很小的时候,母亲就信仰基督教,不管家事多忙,礼拜是不会少的。有一年的某一天,正值壮年的父亲突然双腿不能直立,问医求诊都不见效。某一个礼拜天,母亲拿着家里仅有的五块钱,推着架子车,准备带父亲到大医院医治。教堂门前,母亲放下父亲,做礼拜去了,出来的时候,母亲说,今天我只能推着你到省城了,五块钱被我奉献了。父亲点点头。就在这时,父亲的双腿像被什么猛击了一下。父亲原来麻木的腿,活动自如了。母亲说,下地走走看。父亲试着下地,走路也自如了。一直到现在,几十年过去了,双腿都很健康。
从那以后,她就信仰基督教了,先是跟着母亲做礼拜,对忏悔、赞美诗,什么也不懂。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理解能力的增强,对基督教有了深入的理解,每次进入教堂,心里都特别安静和明亮,做了错事,就很痛苦,做了好事,就很高兴。她说,加入基督教给了自己一个约束,时刻告诫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只能做好事不能行恶事。
这位亲戚所讲的关于她父亲的故事,我只相信是“巧事”,是药力所致与礼拜奉献的巧合,这样的巧合在生活中并不鲜见,一定要把这种巧合说成是上帝的恩典,打死我也不信。但她所说的“时刻告诫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只能做好事不能做恶事”,我是很欣赏的,因为这已经不是宗教意义的虔诚,而是她的人生信仰。
由此看来,信仰与基督教,与宗教不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信仰是心灵的产物,是信念所在,往往也是人的追求目标、方向和精神支柱。有的人信仰“好人有好报”,因此一辈子做好人不做坏人;有的人信仰“知识改变命运”,因而一辈子力学不辍;有的人信仰“有付出才有回报”,因此一辈子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这些人不一定都信仰宗教,但他们有信仰,而且按照自己的信仰为人处事,有没有信仰与宗教还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
有什么样的信仰,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有什么样的行动,也必然有什么样的结果(也许某一个人一辈子看不到确实的结果,但一定是有结果的)。信仰在人一生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少数外国人讥讽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这是他们混淆了宗教与信仰的关系,大多数中国人也许不信仰宗教,但也不能因此否认中国人的信仰,中国人自有信仰。梁漱溟先生就曾总结中国文化特性之一是“向善向上”,这何尝不是贯穿千年的民族信仰?
我不信仰基督教,不表示我没有信仰,我不信仰任何宗教,也不表示我没有任何信仰。信仰是意志要求,是灵魂所依,信仰的对象可以选择,不管你是信仰基督教、佛教,还是伊斯兰教,以至其它东西,都必须恒久执着,无改无悔。不信不仰而兀兀以为者,鲜矣。因此说,一个人不一定信仰宗教,但一定要有宗教式信仰,或者说,一个人没有宗教信仰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信仰。
当然,信仰也有消极的内容,比如有的人信仰“金钱万能”,因此不择手段地捞钱而成为金钱的奴隶;有的人信仰“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因而时时处处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消极的信仰会误人于歧途,而积极的信仰是一种正能量,它会激励你,规范你,推动你。我们要善于培养积极的信仰,在积极信仰的引领下工作学习生活,诚如此,前进道路也许一样崎岖不平,弯弯曲曲,但方向不会错,更不会走向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