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30 00:00:00 作者:赵洪林 来源:今日高邮
亚文化的内涵很丰富,我以为,未成年人之间流行的一切非主流的语言、文字、游戏、活动等当然也可以叫做亚文化的。亚文化圈对一个人一生到底有多大的影响,我诌不出子丑寅卯,但无论如何,这个圈子还是和我们的未成年时期相随相伴,并一路咿咿呀呀地走了过来。
我们刚记事那会儿正时兴样板戏,《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在村口新砌的大会堂的主席台上日以继夜地唱。阿庆嫂、刁德一、胡传魁、李铁梅、李奶奶、李玉和、杨子荣等典型人物形象深深地烙在脑子里。上学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和我们一样并不能领会人物的性格,但熟悉人物的穿着打扮,纷纷效仿,女孩子打起了铁梅的粗辫子,系上红头绳;男孩子互相指骂对方就是刁德一、胡传魁;或自己将床单披在身上执一根柳条就当是杨子荣了。我们上低年级的也不管阿庆嫂的铜壶究竟能煮几江了,围在大会堂门口的黄沙地上玩博戏,这博戏大概似扑克牌中的“老鼠拖板车”,将铜板纸剪成好多方块,上书“虎”“鸡”“风”“蜡”“枪”“人”等字,把它们打乱了叠在一起。两个人一组,拿石头剪子布定庄家,然后由庄家先出牌,鸡——枪——人——风,好!鸡笃风,庄家全吃了。就这样:虎吃人,人抓鸡,鸡笃风,风吹蜡,蜡钢枪,枪打虎……无休止地玩下去,一直玩到天黑。
有趣好玩的东西很多,拍火纸、掼纸角子、赛纸飞机、折猪爪子、叠猴子爬树……最风光的要算做火药手枪了,男孩子为什么要做火药手枪缘于《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野火春风斗古城》《地道战》《地雷战》《敌后武工队》等几部电影,乖乖,电影映过没多久,火药手枪就村前村后劈啪劈啪地响起来了。我们几个小毛头只能要大人锯一只木头枪玩玩,看到大哥哥他们玩的是火药手枪,羡慕得不得了。这火药手枪蛮难做的,光材料就难找,一节节的链条、铜头子、硬铁丝,这些都取自自行车零件。加工就更不省劲了,先要拿錾子将链条一节节断开来,再将硬铁丝锤成手枪形,还要将链条绑成两股,前面的一股好移动,可以从铜头子里插进火柴棒,多奢侈的东西啊!很快,我也拥有了一把这样的火药手枪,插在腰间的军用裤带上,仿佛自己就是平原游击队队长李向阳了,好威风哟!
也见识过惊心动魄的场面。小麦开花的季节,田螺河上“硝烟迷漫”,南北两村的村童在河两岸搬来大块大块的河泥巴筑起了“暗堡”,摩拳擦掌要和“敌军”开战。每天一放晚学,村童们就扮成武工队员,借着齐腰高的麦子做掩护,从墒沟里匍匐前进,摸到“阵地”上来,藏在“暗堡”里,等对方人没聚齐,打个措手不及,主要“战事”就是不停地向对方“阵地”砸碎砖头块、瓦瓷片、泥团子,其间也有个把被砸出血的,就胡乱地包扎好躲起来;也有被砸晕了,一头栽下去的,随即写出纸条拿几口唾沫贴到柳树上,上书“杨庆余永垂不朽!”、“向英雄李旺财学习!”,有一天我也背着一只竹篮一路拾着瓦片跟到阵地,妈呀,田螺河里,俩光腚部队正在水上大战呢!这杨庆余、李旺财后来还真的当了兵,留到部队里去了。
关于亚文化圈的那些事儿还真的能咂摸出点味道来呢,细想,现在的孩子玩得这样极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