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三阳河今昔

2013-07-25 00:00:00    作者:王三宝    来源:今日高邮

三阳河流经我的家乡,泽润两岸风光,一代代家乡人汲她的乳汁长大,在我的心中她古老而又年轻。

一千三百多年前,隋文帝为运送兵粮,开凿三阳河,成为运河主要支流。隋炀帝开邗沟后,三阳河成了辅助河流。它连接宽广沃土,连接那一大片芦苇荡,我的童年在三阳河畔留下深深的印记。为了给我们兄弟三人筹措学费,我的祖父每年都要养几十只鸭子,放暑假我们就帮爷爷放鸭。芦荡里小鱼、小虾,田螺、活蹦活跳的蚂蚱,成为鸭子的佳肴。我们与鸭子在草荡里穿梭来往,草色青青,随风飘动,荡起一轮一轮绿波,我的心也随之起伏。天上盘旋的鱼鹰像是我放飞的风筝,芦叶婆娑的声响美妙动人。鸭子下河,我们也趁机下河,一个猛子扎下去,头露出水面用手抹一下水淋淋的头发和眼睛,给大自然一个微笑。我们在河边的洞穴里抓几只螃蟹,用青草扎好,带回家美餐。鸭子休息,我们就坐在三阳河畔看船只来往,蜻蜓飞翔,蛙虫鸣唱。有时干脆伸直双腿躺下,想象着,那湛蓝天幕下飞来的是一朵花、一头大象、一群马……累了,把草帽盖在脸上,闭上眼睛。一股草的清香,还有大地蒸腾的气息钻进鼻孔,我一骨碌爬起来,把鸭子赶下荡。

记忆里三阳河最忙碌的是冬季。冬天的第一场雪还在酝酿的时候,三阳河畔连接着的那一大片芦荡,早已雪花飘飘。那是不融化的雪花,那雪花柔软、有温度。阳光朗照,风摇曳芦苇万千风情。光和风的魅力,让芦苇流光溢彩。起伏的雪花,似温暖的手慰抚人的心,感觉一股暖流流遍全身。此时,父老乡亲,早已磨亮银镰,鼓足干劲,准备“扫荡”,让芦苇成为聚宝盆。他们挥刀之处,芦苇应声而倒,不多日无处躲藏的野鸭发出嘎嘎声,在空旷的芦荡上空盘旋,似在寻找昔日温馨的巢。三阳河更热闹了,装草的船来来往往,络绎不绝。长满巴根草的河堤,多了纤夫的身影,河面不时传来高亢、顿挫、悠扬的天籁之声:嗨——吆,嗨吆——嗨吆……如今这天籁之音和那充满活力的芦苇荡,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

听老人讲,过去我们这里地势低洼,农田常年泡在水里,一年只收一季。发大水时,洪水肆无忌惮漫过三阳河堤,水乡一片汪洋。解放后,政府大兴水利,沤改旱,农田挣脱水的桎梏露出黑黝黝的皮肤,阳光朗照,泥土芬芳沁人心脾。过去一年一季成为一年两季,亩产翻番。一九九一年,人们团结一致,加固三阳河河堤,用心筑成坚固的长城,挡住百年一遇的洪水,取得了抗洪救灾的伟大胜利。

二十一世纪初,三阳河迎来她的又一个春天。三阳河成为国家南水北调工程中的一段,南自江都宜陵,沿线向北,穿过樊川、高邮三垛、临泽河段至宝应境内,长一百多公里。二OO六年,几十台大型挖土机鏖战三阳河三垛至柘垛段,从此,家乡的三阳河旧貌变新颜。如果把过去的三阳河比作乡野村姑,那么,今天的三阳河则是大家闺秀。她虽没有长江一般的宽广,没有伏尔加河的绵长,也赶不上多瑙河的风光,但她有自生独特的魅力和能量。她用清甜的乳汁滋润干渴的心田,用诚挚的热情融化北方的冰霜。沿岸座座彩虹,把水乡天堑变通途。过去的芦荡成一口口方塘,让鱼虾跳往四方。我们吃的自来水是三阳河的水经处理后进入万户千家。三阳河是里下河重要的输水通道,涝,水则经江都水电站流入长江;旱,江都水电站又把长江的水抽回,解饥渴之田,旱涝保收。

因工作需要,我住在镇政府所在地柘垛村,距三阳河只一百多米。那里有一段三阳河风光带,常与妻来此散步。三阳河清澈的浪花亲吻石坡一路欢快北行,两岸杨柳飘拂,绿草如茵。风光带亭台轩榭,土坡、雕塑,健身器材点缀其间。长长竹林百鸟鸣唱,与对面安大路上的车声相应和,融成田园与现代的交响曲。

三阳河,你源远流长,奔腾不息;你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你用玉液琼浆世世代代泽润两岸人民,我们永远记住你——三阳河,古老而年轻的母亲河。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