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情感、节奏与气韵

2013-07-19 00:00:00    作者:薛序    来源:今日高邮

——读蒋公《戊心斋吟稿》

好诗都讲究情感节奏与气韵,这是不言而喻的,古典诗词也是如此。

蒋成忠先生最近由中国诗词楹联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诗词新集《戊心斋吟稿》,这应当算是高邮诗词界的一件大事。因为在高邮,每年正式公开出版的文学作品虽然有两位数之多,但诗集寥寥无几,古典诗词专集更是少之又少。

蒋公在古典诗词中已浸淫二十多年,加之他又是现任的高邮诗词学会副会长,《高邮诗词》杂志主编,其影响力自然不小。尽管他很谦虚,自认为他的诗词作品大多“仍为初级阶段,留之无大意,去之实不忍”(见该书“自序”),属“鸡肋”类,但我作为一个普通读者,读后仍感到获益匪浅。

古典诗词的最大特点是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韵。这个“三定”,对于我等一般的习作者、爱好者来说,犹如戴着镣铐跳舞一样,处处感到受掣。但蒋公却认为这是“小技也”,“诗词曲之格律一旦掌握,即可运用自如,神游其间”。

读完《戊心斋吟稿》,深觉蒋公此言不虚,他的许多作品确实已进入信手拈来、左右逢源的“自由王国”,尤其在情感、节奏与气韵的处理和调控上,已达到了游刃有余的境界。

先谈情感。

情感是诗词的本质属性之一,没有情感就没有诗词。这一点古人特别强调。陆机《文赋》云:“诗缘情而绮靡”,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钟嵘《诗品》则曰:“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诗词中的情感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必须建立在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摹写上。如《春日春雨》:“忽闻淅沥乐陶陶,久旱田畴望脂膏。细雨连春滋碧草,和风夹暖绽红桃。青溪渔父扬眉笑,绿野农夫把耒操。明日彤云晴更好,长空万里爱天高。”这首七律通过对久旱得春雨的具体物象的铺排,对渔父农夫在雨中“扬眉笑”、“把耒操”的神态、动作的描摹,写出作者“乐陶陶”的喜悦心情,这种情感就显得实而真,没有任何“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牵强与苍白。再如《[仙吕·一半儿]办厂》,这是一首曲,虽寥寥五句三十五个字,却写出了一个企业家办厂过程中的真实经历和感受。特别是末句“一半儿归余一半儿人”,既符合曲牌“仙吕·一半儿”在形式上的要求,又巧妙地点出现实中企业家办厂的真实结果,读后既让人感叹,又让人唏嘘不已。

继谈节奏。

绝、律的节奏就是朗诵时的停顿,它是由汉语固有的结构和组词方式所决定的。汉语一般以双音节居多,因而古典诗词的节奏也就以两字一顿为主。比如五绝和五律是每句五个字,其节奏大致为“二一二”或“二二一”,而七绝和七律是每句七个字,其节奏大致有“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如《农夫菜场卖荷花》:“青莲不语自流芳,菜场飘来扑鼻香。挑担农夫吆得绝,小钱花点买心良。”就属于“二二二一”,而《秋意二绝句》:“风流十月似春时,萧索秋情别有姿。寥廓霜天谁惜爱,满山红叶最相思”。则属于“二二一二”。

绝、律中的节奏要明朗,要符合汉语组词的习惯,这只是基本要求。蒋公当然不满足更不囿于这种基本要求,他的大多数绝律都是把不同的节奏规律糅合起来使用,也就是在同一首五绝或五律中既有“二一二”,又有“二二一”,在同一首七绝或七律中既有“二二一二”,又有“二二二一”,这就使节奏产生变化,使组词方式参差错开,从而产生一种抑扬顿挫的节奏之美。比如《魁星阁》:“杰阁飞依偎宋墙,魁星高照蕴文昌。不求福地鸿儒聚,但愿黎民尽俊良。”很明显,此诗中的一、二、四句节奏是“二二一二”,而第三句是“二二二一”。

再说气韵。

气韵不仅与韵律、节奏有关,更与前文述及的“三定”有关。

五代时著名山水画家和书画理论家荆浩在其代表作《笔法记》中对书画的“气韵”有个较为权威的解释。他认为:“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书画创作要求作者“心随笔运”,要隐去作者的斧凿之痕,使作品看起来气韵天成。

艺术是相通的。这里的“气韵”虽是对书画作品的要求,对诗词作品也同样适用。如果更通俗一点讲,诗词创作上所要求的气韵,就是通畅,不生涩。

毋庸讳言,由于古典诗词格律的羁绊,致使一些初学者的作品读起来疙疙瘩瘩:“商厦琼楼矗宇遐”、“伟岸身躯旗覆红”、“港澳归宗亿梦圆”、“改革奋兴邦”、“万民敬仰景温总”等。这些句子有的为了押韵而生造词语,有的为了平仄而颠倒语序,有的为了字数而省了不该省的字。

高手自然不同。遇到这样的尴尬,高手的招数很多,要么换词,要么改韵,要么调整节奏,终不会因文而害意。如蒋公的《读“鹬蚌相争”有感》就很大胆:“相争鹬蚌利渔翁,可叹人心苦不同。让一分风平浪静,退三步海阔天空。” 很显然,这首七绝的后两句的节奏都用了“三二二”的形式,与前两句的“二二一二”相比,做了调整。尽管这样,它仍符合“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的要求。

造成诗词气韵不畅的另一个原因是注释太多用典太滥,以致读起来佶屈聱牙,读者离开了注释典故,则不知所云。除两篇赋以外,蒋公的绝、律、词、曲、联基本不存在这个问题。有人也许认为,既是古典诗词,在字词运用方面自然要“古”一些,“典”一些,其实,这是个误区。越是明白如话的语言越见作者的功力。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