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我在马路边

2013-07-11 00:00:00    作者:蒙龙    来源:今日高邮

一天晚饭后,我到小区附近散步,走到一个十字路口,是路人的行为,让我不自主地停下了脚步。

南北走向的红灯亮起,按说,路南或者路北的行人就应该止步,“红灯停、绿灯行”是幼儿园就普及的交通安全常识。可是并不,只见几个行人瞄了瞄东西方向的车,抬腿就向前奔。有一位行人骑着电动车,车后座上绑着畚箕和扬锨,毫无顾忌地从路南直冲向路北。我当时真为他捏了把汗,如果这时来一辆车怎么办,万一撞起来,后果如何,让人心悸。

我在路边站了好长时间,看了三番红绿灯转亮,真正能遵守交通规则的很少很少,那些载人三轮车居然也敢一路闯过去,如果碰上汽车,不就是人仰马翻吗?

这时来了一位同事,我与他谈起眼见情景。他说,如果不是有电子监控,不是有罚款罚分,小汽车同样会闯。大多数交通事故是横冲直撞引发的。他感叹,中国发展得太快了,城里的人太多了,车太多了。

我所生活的城市只是一个常住人口不足三十万人的江苏中部小县城,同事所说的“多”,是与过去比较而言,大中城市那才真的叫“多”。

我转眼看路上的行人,从装束从仪表从神态上看,不少闯红灯者是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我也是农民出身,我这样说,丝毫没有贬损农民的意思,更不是鄙视他们,而是说他们还不适应城里的生活,农村道路纵横交错,哪里有红灯绿灯,哪里需要左行右行之规则,又哪里有什么斑马线。

记得十八岁那年夏天,我随母亲去上海,清晨六点多钟,东方红大轮在十六铺码头停靠,走下船,走出码头,到了大街上,那正是人们忙着买菜、上班的时间,看到路上熙熙攘攘的行人,我心里发怵,在乡间何时看到过这么多的人,我本能地拽住母亲的衣角,慌慌张张地跟在妈妈的身后。

要知道,我已是成年人,而且高中毕业,在农村还算是见过世面的,尚且如此,何况那些洗脚进城的农民呢?我真心地理解他们,也同情他们。但是,呼啸向前的车子可不认人,也没有意识,它不会因为你是初来乍到而大发慈悲,而从你的身上飞过去。

写到这里,我想起一首不知谁写的诗,其中心诗句是:中国飞速前行的列车,请你等等你的国民。(原诗记不清了,大意如此。)

诗里说到了飞速发展与国民收入的问题,贫富差距拉大问题,城市化剥夺国民利益问题,飞速发展与国民生存环境问题,重点说到了飞速发展与国民素质不高问题。我以为飞速发展与国民素质不高应该是这首诗所要阐发的要旨。

十多年前,我住的小区,是政府在城区建设的第一个居民住宅小区,主要解决教师住房困难问题,当时,政府决心将此打造成全省一流的小区,市领导多次亲临视察。其设施配套自然是很高的,尤其是绿化做得挺好。刚搬进去的时候,绿树红花,四季如春,美若花园。

住户主要是教师,也有部分是以教师名义购买而转让他人的,其中不乏进城打工的农民。时隔不久,绿化带里就长起了蔬菜,渐渐地,树木一棵棵地倒了死了,草地被翻了,月季被砍了,代之而起的是各种各样的蔬菜。有住户曾出来制止,可是种植者却振振有词,说是废物利用。还有的说,看着地荒着,心疼。由于种植蔬菜需要施肥,小区里蚊虫多了,臭气弥漫。一个好端端的小区就这么被毁了,而且毁得理所当然,心安理得。

这能怪罪那些进城的农民吗?怪不得他们,他们出生在农村,生长在乡里,空地播种,见缝插绿,是他们的习惯,也是他们勤劳的标志。他们从来也没有过养花养草的生活,也没有接受过优化环境的教育,他们是“不知者”,当然不能“罪之”。

由此,我想,中国飞速发展的列车要等等国民的素质。这个“等等”不是放慢发展速度,或者停下发展的步伐,而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兼顾提高国民素质。国民素质不会自然地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而水涨船高,需要教育,需要引导,需要法制。

多年来,各级政府已经启动了农民教育培训工程,教育培训的重点是技能,让农民增加转变身份的资本。但是,教育培训中忽视了对农民的人文教育,比如法制教育、礼仪教育、生活常识教育,所以,一部分农民虽然有了一技之长,到城里可以捧到饭碗,由于他们缺乏必要的现代城市生活理念、生活习惯、生活知识,使得他们虽然走进了城市,而且在城里有了一份工作,甚至有了一个家,但他们没有融进去,与城里人,与城市生活存在着种种隔膜,一直游走在城市边缘,麻木地生存在现代建筑与陌生人中间。

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加快实施,未来几年,将有数以亿计的农民告别乡村实现华丽转身,成为城镇人。如果这些农民的人文素质不得到相应提高,他们能适应城镇生活吗,会成为城镇化建设的正能量吗?让农民转市民,成为户籍意义上的城镇人,也许不是很困难的事情,某一个政策撬动一下,就会看到效果,但要使他们从精神文化、思想观念、道德素养方面与城镇合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艰巨的工作要做。

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走出见物不见人的误区,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做,突出人的城镇化中心,使农民既保留传统乡村文化,又掌握现代城市文明,成为真正的城镇人,这样的城镇化才是科学的,才是农民希望和需要的,农民才能真正成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巨大推动力量。否则,宽阔的大道,高耸的楼宇,精致的公园,也不能阻止“中国式过马路”的步伐。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