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11 00:00:00 作者:姚维儒 来源:今日高邮
运河西堤是个很好的跑步线路,也是我们每天晨练的必经路线。一边是浩瀚无边的高邮湖,一边是流淌千年的京杭大运河,沿途串联着许多人文古迹和秀丽的自然风光,行进在这里,让人油然而生的是厚重的历史沧桑感。
随着大运河申遗的步伐,京杭大运河高邮里运河古道的改造工程也拉开了序幕。运河西堤与高邮湖堤之间是个窄长的地带,也就四五十米宽,每年种植一季小麦和芝麻。在紧靠运河西堤的一侧是条沟渠,它与常见的小河道并无区别,让人无法想象这条极其普通的沟渠竟是伟大京杭大运河的前身,闻名遐尔的“邗沟烟柳”就曾经出现在这里。
京杭大运河经过历代疏浚,早已失去原有的风貌,特别是1956 年京杭大运河拓宽,镇国寺塔本应在拆毁之列,有关部门反复认真研究,最后报请中央批准,决定不惜耗费重金,“让道保塔”,在运河中留有一块近 40 亩的河心小岛,原先位于城里的镇国寺塔就耸立在运河西侧的河心岛上。
镇国寺塔古朴、端庄、典雅、壮观,吸引了无数南来北往的游客,她是运河上标致性建筑之一,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时时放射出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熠熠光辉。她与对岸的盂城驿遥相呼应,古朴庄重的钟楼、牌坊与秦邮亭隐约可见,宽阔的运河犹如玉带环绕在高邮城边,运河水在缓缓地流淌,船队在慢慢地前行,如今的大运河依然发挥着重要的航运和灌溉作用。此时此刻,仿佛能听到劳工们开凿运河时的号子声,疾驶信使的马蹄声,纤夫沉重的脚步声。
从镇国寺向西眺望,高邮湖烟波浩渺、水天一色,网簖连片、水鸟啁啾,芦苇摇曳、帆船点点。落日余晖映照下的湖面更见风采,真是一幅难得的色彩绚丽的风景画。出镇国寺再向西一百米左右,便可见到石工砌成的坚固大堤,它犹如长城般地蜿蜒向北,这里有刚发现不久的平津堰石堤,由青石铺就的11层堤岸清晰可见,这些石堤历经千年仍坚不可摧。平津堰是目前淮扬运河段所发现的唯一仅存的堰,它是大运河开凿史上的水利杰作,也较好地反映了高邮湖与明清古运河的关系。高邮湖曾经是古邗沟的重要通道,后因湖面风浪大,为航运安全,自宋至明清逐渐修筑分隔河湖的东西堤,明清运河故道逐渐形成。不论从历史还是目前的现场看,“平津堰是湖堤”一说较为可靠。
关于高邮湖曾经是古邗沟的重要通道,有很多古诗词可佐证,例如: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四月由徐州移知湖州时,行至高邮途中,在所作《舟中夜起》写道:“微风萧萧吹菰蒲,开门看雨月满湖。舟人水鸟两同梦,大鱼惊窜如奔狐……鸡鸣钟动百鸟散,船头击鼓还相呼。”沐昂在《过高邮湖》写道:“岁晚过高邮,风狂阻客舟。天空湖水宽,野迥岭云收。古岸人家少,荒洲鱼鸟稠。何能解簪钹,放浪此中游。”这些诗句都足以证明高邮湖曾是古邗沟的通道。
“邗沟烟柳”乃“秦邮八景”之一。北宋著名词人秦观别号邗沟居士。他的师友苏轼在《简秦观》一首诗中写道:淙淙春雨湿邗沟,篷底安眠尽拥裘。知有故人家在此,速将诗卷洗穷愁。可见,邗沟是很有名气的。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北伐齐晋,称霸中原,下令开凿长江与淮河之间的运河。这条河因从邗城(今江苏扬州北)下流过,故名邗沟。隋炀帝为缩短沟通南北的运道,在北方开了广通渠,接着又征集淮南十几万劳力,重新开挖邗沟,修建成一条宽四十步的运河,这就是古运河。运河两岸修筑御道,沿途绿柳夹道。清晨,阳光普照,排排绿柳上空为烟霭所笼罩;傍晚,夕阳西下,绿色的堤岸上雾气腾腾,“邗沟烟柳”的景观就随之出名了。隋以后运河几经修治。1956年,大运河重新整治,拓宽取直,在古运河东重新开凿了一条长约27公里的新河,于是形成两河三堤。而被废弃的古邗沟则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沟”。
如今,每天晨练时,望着全国文物保护单位(高邮里运河古道)的汉白玉碑石以及张贴的“注重保护,合理展示,适当提升”宣传标语,看见若干大型挖掘机、推土机的有序推进,心中又在想象工程结束后的模样。随着工程的深入进展,两河三堤的形状已呈现,于河岸新栽的柳树已萌发新叶,远远望去,嫩嫩的新绿撩人心魄,待到绿树成荫,那“邗沟烟柳”的美丽景观又将呈现在大家的眼前。相信不久,人们在这里可以欣赏到“两河三堤”风貌,感受扬州大运河的沧桑巨变和历史人文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