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03 00:00:00 作者:蒙龙 来源:今日高邮
1
在水乡,水实在是太平常了,真是目之所及皆为水。拿我的家乡高邮来说,地处里下河地区,境内有浩浩荡荡的高邮湖,有潺潺流动的大小数百条河流,有星罗棋布的荡滩沟汊。正因为充沛的水,孕育了七千年前的稻作文明(被评为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高邮境内的龙虬庄遗址,发现4000多粒7000—5000年前的碳化稻米),涵养了驰名中外的双黄鸭蛋,成就了鱼米之乡的美名。
水从哪儿来,又往哪里去?这是一个既简单又玄妙的问题,一般人不会去想。
然而,人类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对水的认识、了解、征服和利用,东西方莫不如此。因此,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留下了无数与水有关的美仑美奂的神话传说和动人故事。“诺亚方舟”,让人联想到水能惩恶亦能扬善,洪水湮灭了丑恶,方舟保全了善良;“女娲补天”,撼人肺腑的是女娲在与水的斗争中的献身精神;“大禹治水”,在揭示治水要遵循规律的同时,高歌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忘我情怀。
水是人类,也是一切生命生存的充要条件,“人无水则死,鱼无水则亡”。
自然哲学家泰利斯说过,水是世界本原,生命从水中来,又复归于水中。
水是生命的载体,生命是水的灵魂。
2
人类依靠水而生存发展,人类也从水那里得到启发,而赋予水以丰富的情感、意识和思想,抒写了浩如烟海的文诗词赋。
孔子站在河边,看着奔腾向前的河水,不由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喻示着世间万物变化极快,而时间一去不复返。
把水的特性分析得最充分最深刻的也最有教育意义的是老子。老子以水喻道,引导人们效法水的善良、柔韧和静穆,不惜用多个篇章加以阐发。
《道德经·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怀有崇高美德的人就如同清澈的水一样。水滋润养育着万物而又不与万物争荣。停留于众人所憎恶的地方而无怨无悔,所以接近于“道”。)
《道德经·第十五章》云:“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谁能像浑浊的水静止下来,缓缓地澄清?谁能像安静的水行动起来,缓缓地产生变化?)
《道德经·第七十八章》云:“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也。弱之胜强也,柔之胜刚也,天下莫不知也,莫能行也。”(普天之下没有哪一样东西能比水更加柔弱的,但攻坚克强的力量却没有哪一样能超过水了,恐怕没有什么东西能取代水吧。弱小能战胜强大的,柔弱能战胜刚强的,普天之下没有谁不知道这个道理,就是无人依此而行。)
水善而能容,静而能动,柔而能刚,弱而能强,这正是老子道的思想的折射。“道”是抽象的,也是深奥的,但以习闻习见的水喻之,便通俗易懂,生动感人。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状写水的气势、水的灵动、水的执着。“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以水喻情,抒发人生的悲愤愁苦。
至于人类在识水、治水、用水的漫长过程中所遗留的典章制度、观念风俗、物质遗存更是不胜枚举,如《水经注》、泼水节、车水号子、天坛、古运河、都江堰、子婴闸、镇水铁牛、红旗渠。
这些都是人类关于水的观念的固化,思想的积淀、情感的印记和精神的丰碑。这就是文化,就是关于水的文化,概言之水文化。
水是自然物,一滴水,一盆水,哪怕是江河湖海,也不会自然生成文化。
只有人类的活动、思想、情感以及想象力、创造力作用于水,才能有文化,才能焕发各具形态、色彩斑斓的水文化。
3
小时候,一到吃饭,奶奶就告诫,不能“作”饭,“作”饭响雷打头。那时,不用说“作”剩饭碗,就是掉下一粒饭,也必遭呵斥。吃饭时都是小心翼翼地捧着饭碗,唯恐不慎,打翻瓷碗,糟蹋粮食。
那时的奶奶和我,眼中只有米,只有饭,都没想到,也不会想到,没有水,哪来稻,哪来米呢?水是稻之母。
所以,任由我们如何地“皮”水、“作”水,也没有人指责。
及长,才知道,我国是一个缺水严重的国家。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尽管如此,人们还是不把水当回事,农民灌地没有节制,直灌到四处溢水而不停止;城市里的浴室没有标准(据说澳大利亚公民洗澡是有时间限制的),付了浴资,任你怎样的冲洗蒸也没人制止。水乡如此,缺水严重的北方也是这样,仅是那些浴城就大得惊人,一天要消耗多少水啊。
对水的敬畏只在精英层和知识层,大众们总是以为水用之不尽,取之不竭。
更让人忧虑的是,我国不仅是个严重缺水的国家,还是水污染极其严重的国家,没有被污染的水,可能少之又少了。
水与人类结伴而行,当水枯竭时,人类也就到了尽头。先民们显然不懂得这一点。翻开我国的水文化史,征服水、治理水、利用水、赞美水的内容,俯拾皆是。精卫填海,悲壮而凄美,比喻人类征服大海的勇气和决心。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其中心议题就是河防。
我国传统水文化,缺少一项重要的内容,那就是惜水文化、节水文化,而致后世只知水的包容而不知水的排它,只知水的宽大而不知水的矜持,只知水的有用而不知水的有限。
先人们也许是认知能力的限制,也许是所处的环境(人口少、产业单一)不如今天特殊,对水的认识不可能全面而深刻。直到1993年,第四十七届联合国大会才作出决议,将每年的3月22日确定为“世界水日”。
今天的我们,面对紧缺的水资源,不能不作出反省,不能不采取有力的措施。笔者以为除了从法律层面进行约束,更多的应该是加强水文化建设,在系统整理和大力传承传统水文化的基础上,更要加强现代水文化的建设和宣传,要使水文化进入每个人的思想观念,以思想观念支配行动,使每一个人都懂得敬畏水、珍惜水、呵护水、用好水。
生在水乡,是自然的恩赐。水乡人更应该在水文化建设上有所建树,依托自然优势打造特色品牌,使水文化这样的软实力转化为市场的竞争力。
以色列是一个沙漠之国,由于节水意识强烈,不仅很好地发展了农业,而且大量出口节水设备,创造了人间奇迹。没有水文化的长期熏染,没有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这样的奇迹又如何创造出来?
水利万物,是水的天性;万物利水,是人类的文明。水资源危机是世界难题,必须及早行动,共同行动,节约每一滴水,保护每一条河,才能避免一语成谶的悲剧发生。
——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就是人类的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