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29 00:00:00 作者:秦一义 来源:今日高邮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旧时代乡村爱情模式。
提到替人做媒那档子事,有人自然而然想到的是“媒婆”。“媒婆”似乎成了一个职业,提到“媒婆”二字,有人会露出鄙夷不屑的神色,做媒好像不是撮合人家的美满姻缘,倒有几分添乱、让人堵心的色彩在里面。其实,在乡村,替人家牵线搭桥作“红娘”的倒多为男士,也没有以此为专门的职业,替人做媒,只因是“遇见”,做个顺便媒而已。
当然,一桩“媒事”做成,媒人本人也得到许多利好,最大实惠是嘴被“油”了几次。有好事者就往媒人身上贴标签:“好吃做媒。”也常有媒人以此自嘲。
一桩“媒事”如何做成?
先是透露风声,甲家有男,乙家有女,年龄相应,家庭条件相仿云云,双方家长就有意无意地让他(她)牵线搭桥,媒人热心,三天两头上门,双方婚事有个七不离八了。
订亲是种非常庄重的仪式,草率不得。“三媒六证”在场见证,男女双方提要求,讲条件,如彩礼几何、何时结婚等,都须在酒桌上搞定。
“追节”给男方家向女方家一个“通话”的机遇。如男方家打算提前结婚,跟媒人商量好后,利用端午、中秋等传统佳节,向女方家提出结婚请求,如中秋节时,小伙子随媒人带上时令特产连枝藕、雄鸭等,到女方家“通话”(提出结婚打算)。这种“节”大多能“追”成。因为这些家长很明了,伢子订了亲就是人家人,“把”(读bà)着伢子在家里到底不是个事儿。
孩子结婚,是双方家庭的大喜事,也是媒人做媒的高潮戏。媒人忙得很。
办个婚事假三天。正日前一天,男方家租轿子,到土地庙里请“公侯老爷”(小菩萨),媒人来男方家吃“媒酒”,媒人进一步向男方家询问、落实对女方家所承诺兑现的情况,不能有任何差错,要把事情办得顺顺当当的,这样大家都体面。
正日早上,媒人和轿夫在男方家先吃圆子茶(糯米面搓成的圆子,粘粘的,象征婚姻的牢固),再吃发轿酒,然后一路吹吹打打到女方家。在女方家也是这套程序,先吃圆子茶,再吃酒席,女方家检点随来的礼品,是否满意,如猪头、鲤鱼、公鸡等六只眼要看上眼,来小了就意味着瞧不起女方家;是否差礼数(如礼金、礼品),如礼数不全,要媒人跑腿。有时女方家有故意刁难男方家之意,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额外地索要男方家的礼品,也成了媒人跑腿的事。媒人只好捏鼻子,请男方家出钱添置,其口气不容置疑,就有“媒人狠似亲家公”之说。
待到女方家一切都满意了,天色向晚,女方家开席鞭噼噼啪啪地响起,晚宴在热热闹闹声中开始,干“媒事”的独坐一席,处于最尊位置。主宾觥筹交错,喜气洋洋。晚宴过后,姑娘上轿,娘家一挂长鞭相送。“嫁出门的女,泼出去的水”,虽这么说,女方父母及亲人鼻子还是酸酸的。
唢呐声由远而近,男方家有人说新娘子到家了,放一挂长鞭迎接。到了男方家,干“媒事”的又是先吃茶,然后和其他宾客一起吃“大顿子酒席”。
“新娘子进了房,媒人撂过墙。”意思是再也用不上你们这些媒人了。此话似带点贬义色彩,为什么?或许有的男方家曾受过媒人的气,做过媒人的“灰孙子”,儿媳妇未进门,是人家人,俗说的“牛扣在人家桩上”,一旦进了家,就是自家人,就可以不再委曲求全了。也或许是“跑忙的”和其他闲杂人等的揶揄、调侃,话是这么说,一档子“媒事”做成,媒人也知趣,不再与双方家庭有任何瓜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