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19 00:00:00 作者:陆地和 来源:今日高邮
朋友、熟人知道我去过美国与墨西哥,都几乎问同一个问题:“在国外生活习惯吗?”我简答:“不习惯。”过于简单不过瘾,由于我是做教师的,有 口罗 嗦嘴的职业病,常常补充道:“生活在外国,不如生活在北上广,生活在北上广,不如生活在高邮。”当然,我知道这是我个人的感受,未免以偏概全。
“习惯”这玩意儿是相当顽强的。所谓“不习惯”就是衣食住行、待人接物诸多方面不适应。就说“吃”。一次在芝加哥宾馆吃了顿美式早餐,在自助餐的小餐厅里,只有各式甜点和牛奶、咖啡、矿泉水,幸亏我不贪心,只夹了一只面包、一只奶油蛋糕和一小碟薄脆,但喝了一杯牛奶和两杯咖啡,吃下去直想稀饭咸菜。走在街上,好几天都怕闻牛奶面包香味。
这是吃,穿呢?如今住在小区的人们,已开始习惯进门换鞋了,这习惯在电视、电影上潜移默化地教育着人们。须知,这还不够,如厕、到厨房、进卧室都得换鞋呢!在外国,外衣裤换得特别勤,我在高邮,十天半月才换一次外衣呢!更奇怪的是,美国人不喜晒衣服,洗过的衣服都是放在室内架子上晾干,而我不习惯,内衣、外衣一股脑儿都放在大花园里晒干,我崇信“太阳公公”的催干、消毒的能力。
还有就是人们挂在嘴边的“时差”,这我倒无所谓,几两白干下肚,一觉醒来,一切如常。倒是另一种时差,真的烦人。美洲是按24个时区计时,常常是下飞机就要将手表向前或向后拨一两个小时,劳心得很。我们中国就一个“北京时间”,爽着呢!
上述的个人不习惯,还只是冰山一角。在国外过了几个节,觉得没意思,节日之习俗,大不同。
鬼节。中国的鬼很丰富,什么牛头马面、黑无常、白无常之类,外国的鬼是骷髅头、巫婆头套、面具之类,简单。几个小孩在晚上每个人拎个小篮子到周围邻家讨糖果,一般人家也预备一两斤糖果准备孩子们来讨要。一晚上,一个小孩能讨半篮糖果,这又跟中国灯节孩子们“喊兔儿灯”些许相似。灯节里,只要一只亮灯的兔子拖着,后面跟着大小不等的小孩,到商店门口,领头的孩子喊:“兔子点点头!”众孩应:“老板奶奶在家砌高楼!”……结尾,领头的孩子叫“不把钱!”众孩应:“把蜡烛!”如果商家大人“铁公鸡”或“逗着玩”,小孩子们也不是吃素的。领头的孩子叫:“兔子摆摆尾”。众孩应:“老板奶奶在家跌断腿!”骂过拖着兔子飞跑。逃跑过程中,有年龄小的孩子跌倒,哭起来。
圣诞节是颇有名气的,圣诞节到来前个把月,就有人家挂彩灯,几乎家家都在门前树上扎上串串彩灯。草坪有灯球、灯楼,有鹿、羊之类的能机械摆动的动植物。少数人家,房顶上还亮着圣诞老人、飞机等大型灯具,街道、房屋成了灯的世界,一派流光溢彩,但无烟气与声响。我们的春节,劈劈啪啪,“花钱买个响”,热闹;燃起大斗香,烟气缭绕,有神明庇护,心安。当然,外国过节并非都是静悄悄的。巴西的狂欢节、西班节的奔牛节照样十分闹猛。
习惯与习俗,均有好坏之分。习惯与习俗,形成不易,改动也难。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环境的变迁、个人身份的转换,有时习惯与习俗不变也得变。今夏奇热,许多人不是“把扇摇”变成“开空调”了么?未来呢?只能走着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