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14 00:00:00 作者:姚维儒 来源:今日高邮
“航空信”,打一地名的谜语,像烙印般地印在我孩提时的脑海里。在“斯文扫地”的年代,家里成箱的古旧书籍成了造纸坊的原料,留声机唱片成了弃物,“开国大典“的邮票也不知了去向。儿时的我对邮政橄榄绿充满着朦胧的神奇,下乡务农时对邮递员的到来最为期盼,去乡邮政所光顾也成了第一选择,有朝一日若能有份邮递员的差事在当时则成了奢望,大家都知道邮政员工是铁饭碗。
我虽生长在高邮,过去对“邮”及“邮”与高邮的认识却很肤浅,似乎认为“邮”与平民百姓的关系无关紧要。高邮是全国两千多个县市中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此“邮”即彼“邮”,追溯历史,“邮” 是高邮的历史,也是高邮的根,远在秦王嬴政时这里便是南北邮传的枢纽。高邮因邮而建,因邮而名,因邮而盛,高邮传承着两千年的中华邮驿文明,也镌刻着风云嬗变和岁月沧桑。
高邮是幸运的,盂城驿也是幸运的!埋没多年的盂城驿遗址,曾经是搬运一中队的队部和多户人家的住处,我路经南头官驿巷时,总要往里面瞟上几眼,破屋倒厢的残状至今仍历历在目。幸运的是从1993年起经政府多次拨款修缮,盂城驿逐步恢复了历史旧貌。1995年秋天一个天高云淡的下午,我、爱人偕女儿来到盂城驿游玩,出于对邮文化的关爱,我为盂城驿的建设捐了款,钟楼石壁上至今还刻印着我的名子。
为了更好地弘扬邮文化,建设新高邮,家乡于1996年举办了首届邮文化节,那时的金卡邮票还比较紧张,按部门分配供应,我想办法买了4本金卡和几十本纪念邮册,并将之作为礼品分别赠送给外地的亲朋好友。邮品,第一次作为我的“友好使者”飘流到全国各地。我并不善收藏,小时侯“聚”过太妃糖纸、香烟纸和火花,都无果而终。邮文化节的举办,倒吊起了我对邮及邮与高邮的兴趣,每届邮文化节的邮品我都有收藏,并喜欢作为礼品馈赠给友人,不为别的,只为高邮,只为邮文化的传播。每届邮文化节的文艺演出,我是每届必到,就连入场券也成了宝贝似的舍不得丢弃。出于对陈年往事的追叙和邮政的不解情结以及邮文化的热衷,2011年,我写了随笔《话说邮政》,当博文变成纸质文字,心中充满着喜悦。当年5月,我应高邮邮政局之邀,为《幸福高邮》明信片纪念册写序,去年我去台湾旅游,特将此纪念册赠送给台湾的友人。
去年高邮首届大运河半程马拉松赛事的起点终点都设在盂城驿旁,今年大运河马拉松赛事依然是百分之百的亲水路线,我们奔跑在运河堤上,仿佛能听到劳工们开凿运河时的号子声、疾驶信使的马蹄声和纤夫沉重的脚步声。
2000年,女儿从部队回来正好分配到邮政局工作,由于她对邮政工作的热爱和不懈的刻苦努力,近两年她连续两次被评为省邮政先进个人。荣誉是女儿的,传承的却是邮文化,相信她通过自己脚踏实地的工作,也必将为高邮的邮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