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08 00:00:00 作者:葛国顺 来源:今日高邮
去年有幸参加《江苏安全生产》杂志社组织的特约记者桂林采风团。当我乘观光邮轮饱览漓江风光时,那一江清澈见底的漓江水,勾起了我对孩提年代老家旁那小河水的一腔眷恋。
我的老家在与兴化毗邻的小葛庄,河多桥多,全庄葛氏占80%以上。上世纪70年代是个不足三千人口的规模村。我的老家就在庄西头的一个高庄基上(庄基是用荒垡叠起来的),当时只有三间两厢草房,院门是用芦柴编织的。屋东面是一片竹林,北面和西面都长满了树,两面环水。
我家老屋旁的小河印证着孩提时代的美好记忆。平时上学回来总要在河边钓鱼,饵子用红蚯蚓或用米粉炒熟加菜油调配而成的面团子,时常钓上扁 鱼参 、小鲫鱼、虎头鲨、昂嗤鱼等,有时还能钓到大虾和螃蟹,很少有空手。更有趣的是,有时去河边淘米,刚把淘米箩放入河水里,一群小鱼便蜂拥而至,进而想出了用编织较密的竹篮子取鱼,将竹篮子沉入水中,不一会就有鱼游入篮中,然后迅速提起,居然能捞上鱼虾来,只要耐得工夫,弄个中饭菜不成问题。尤其是进入麦季,与小伙伴们三五成群在河里洗澡,扎猛子,打水仗,忒起劲忒爽。只可惜好景不长,农田方整化建设,后来的“农业学大寨”运动,里下河地区利用河面大兴繁殖“三水一萍”(即水花生、水葫芦、水浮莲和绿萍),“三水”可作生猪补充饲料,绿萍用大田繁殖,可作肥料。加之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大河小沟不再有人罱泥积肥了,人们还不自觉地将生活垃圾倒入河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恶化,河床在逐年抬高,清清的河水一下子变绿了、变污了、变臭了,夏季高温时还散发着阵阵臭味,河水不能直接饮用。上世纪80年代农村才时兴办自来水厂,逐步解决农民饮水卫生问题。2003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利用5年左右时间,将全省主要骨干河道疏浚一轮”。各级政府已将生态建设列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新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内容来考核,并刮起了“碧水工程风暴”。如今,生态文明、环境保护不只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逐步成为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常识。经过这些年的苦战,现在是碧水清流润民心,人水和谐生态美,清清的水、蓝蓝的天。我的子孙有望一如我的童年,在家乡清澈的小河中尽情地欢乐嬉戏,桃红柳绿、蓝天碧水装点着他们的梦境,金色的田野鱼欢雀跃,编织着他们的美好希望。